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诉求

2009-05-21 08:52徐财科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专业化人格

徐财科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历程就是教育的过节,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释放出来,但教师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指令和教师职业角色的夹缝中而变形和萎缩,导致了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和屏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

一、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让人超越了个体,超越了社会,从而达到人的理想境界,教师在体认学生生命的成长特性的时候,其自身也在反观自我生命特性的成长。

(一)实现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命观照

教育无论从起源还是从性质上说,都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基于人的内在需要。教师要走向专业化,其前提假设和内在动力同样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现实。只有当人们把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时,人类的真正主体才开始形成。因为它意味着,人真正摆脱了对自然、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与限制,他的活动动机不再是由外在的生存需要所施加于他的,而是他自身各方面充分、完美、全面的发展构成了他全部活动的目的。个体只有在主体性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自我主体价值的追求,没有自我意识的觉悟与觉醒,就不会主动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会具有发展的内驱力,主动地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充实自我,实现对自我的提升与超越。

(二)实现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追求超越是教育的内在品质。就教师而言,这种超越品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就个体自我发展而言,超越现实的自我,追求自我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就与课程的关系而言,教师要超越以书面文件形式存在的制度课程,从而建构一种包含自身经验与对未来构想的新课程;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要通过反思,引领、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从而追求一种理想的、面向未来的社会文化。概括地讲,教育的超越品质在于它的“未来意义”(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与建构本质(建构一种课程新文化)。

二、自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诉求

只有当教师把教书不仅仅当作一种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只有当教师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才能唤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因此教师职业应被看作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是个人生命勃发与价值实现的载体。

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在需求。无疑,要使教师专业化的动力真正变为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不断地学习、自觉省思。

“学习即成长”,求知是人发展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生命的成长过程融为一体。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成长着的生命问题。生命是价值的载体,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生命的体验上,还要对生命有充分的认知和审美,进而对其进行哲学的反思。因为生命是社会的真正基础,这并不因为它统摄一切,而是因为一切都来源于它。

教师专业化的这种动力价值特征是批判性的,这使得教师的行为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保持一种距离,但这不是要求教师“出世”,而是负上历史责任感,因而就要求既要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获得自身知识能力的增长,但又要坚持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去服务社会,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自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特性是指,教师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境界加以追求。而在这样的价值导引下,使教师自觉地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使教师的专业化能够超越世俗功利,导向个体生命的完满。这理所当然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一)道德生命——教师专业化应追求的人格境界

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教师要确立追求的人格境界,这是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理解教育活动,不是把专业化的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就不会把教师职业活动看作是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变成教师实现谋生目的的一种手段。对理想人格的设定与追求,自然就贯彻在教育中,教育是要关注如何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道德生命)。

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传统,促使教师注重自我修养,使知识、情感、意志取得和谐发展,健全教师的人格,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注生命的品格,是理解教师专业化的新路向。可以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基本向度。教师专业化最终是实现完整、统一的教师人格,即教师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尽其职。因此,务必把教师专业化理解为人格塑造的持续的整体过程。这一整体过程就表现为是通过真诚地培养“大体”而实现自我这一任务的存在的信守。为了获得自我的体知,这种信守包含一种不息的为己之学的过程。作为日常功课的组成部分,自我的反省和自讼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

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现实的基础——自然生命(生命个体),又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作为永恒的追求,努力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类生命)。

(二)忧患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尊德性、道学问,要求培养个体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整体意识。中国的先哲们都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关心他人,视天下兴亡为匹夫之责。这种注重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群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化有效的方法选择。换言之,专业化不仅完善个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必须要渗透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把个体的完善与社会、群体的进步结合起来

忧患意识,实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自觉。它已经意识到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信心与能力,实际是蕴含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忧患是由责任感而来的要以己力克服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所表现出的一种朴素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人文创造的基本动力。而对忧患意识的坚持,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路向。

四、结语

立足于对现实生命呵护的维度去理解教师专业化,自然地就能够开辟教师自我发展的道路,有助于教师关注自身、关注学生,就能避免把教师与学生理解成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工具,由此才能领悟韩愈所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义。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专业化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