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 建构未来

2009-05-21 10:09丁国旗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0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论学报

2008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迎来了丰收年。这一年国内许多刊物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或美学的研究专栏,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发表园地;这一年学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充满信心,充满企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总结与回顾

2008年是一个总结年。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成就、经验教训,甚至更长时间内的理论成果,成为这一年度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如果说宋建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光辉历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1期)、刘中树的《对改革开放30年文学实践理论研究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是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现在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文艺创作、文艺工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实践进行了很好总结的话,那么,董学文《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则站在另一种高度,通过对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复苏”、“探索”、“建构”三个阶段“转型”进程的理论概括,勾勒出了多元背景下多样化地走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之路。当然,总结的视角还可以从价值入手,刘亚斌《改革开放30 年中的文论价值取向》(《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通过对30年文学价值理论传统形成过程的梳理,为新世纪新阶段文论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现实起点与理论基础。

总结成绩与反思问题总是相连结的,反思构成了总结的又一种声音。王元骧《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反思了以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文艺的性质只是看成认识性的片面观点,重新强调了它的实践性。强调实践性,就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现实针对性。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语境原则》(《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民族性与时代性,需要我们明确问题意识与语境原则,立足当下的社会现实实际,大学要有比较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育。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则反思了新时期30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语境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艺术反映论、艺术意识形态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重要理论基石的重要性,而忽略或无视艺术生产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重要基石的片面认识。对艺术生产论的重提与重视,对于我们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具有重要的提醒意义。

对马列文论经典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焕发新的活力,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初视野”,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下现实对话的基点,是2008年许多学者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于是,马克思关于“人”与“实践”的理论,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2008年第3期《人文杂志》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人”推出了两篇笔谈,均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生命根基所在。范玉刚《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石》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须围绕其基本内核展开,即以人的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目标,以对当下中国现实的人文关怀和对文艺实践的具体阐释和批评为内涵,以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目的,以其全球视野和开放性回应当前各种文艺观的挑战。丁国旗《马克思的“自由”观与文艺对“解放”的祈望》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如一地将个体的现实自由与解放作为主线,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一开始也正是以马克思所企望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理想为直接目标的,今天我们仍然要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张弓《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与实践美学》(《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有现实性、科学性、战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发展方向;而王元骧《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则断定,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以往一切美学的不同,就在于把实践观点引入到美学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点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看待美学问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作品,一直都是学人们关注的重点,2008年对于《讲话》的思考有了新的成果。艾莲《建设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论毛泽东<讲话>生态思维的理论建设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3期)通过分析认为,《讲话》并不是产生于特定时期面对特殊政治任务的过时文本,它立足现实思考文艺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另外,代江平《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下意义》(《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对《讲话》中的文艺为什么人和文艺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所展开的分析,孙国林《论延安文艺的基本特征》(《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从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和宽广的开放性等对延安文艺特征的概括总结,都很好地挖掘了《讲话》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当下我国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马列文论中国化的深入探讨

近几年来,对于马列文论中国化的理论探讨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构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学术与探索》第1期以“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视野”为题组织了一组探讨马列文论中国化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内涵、意义,如何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这组讨论中,吴元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三点思考》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两个概念的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应有之意。陆贵山《中国化·民族化·科学化——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构途径和发展道路》在确定《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系统、最深入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宏观思考、辩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民族化”、“科学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与以上两位学者从理论层面的分析不同,董学文《在实践中铸就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风格》一文则直接明了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或“在中国具体化”,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化、时代化、民族化与创新化,对“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做了最为清晰的表述。

当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决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工程。李涛、刘锋杰《历史现实理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点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1期)就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看成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实践工程。刘江《浅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求索》2008年第4期)则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成是发展的理论,而中国化则是它“发展”的重要途径。范玉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认为,只有突破既有的理论框架和教材格局,根据党的文化创新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来思考、重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新焕发与时代相契合的生机与活力。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研究

“西马”文论对于审美的倚重以及强烈的现实意识,对于弥补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化、概念化、脱离文艺实际等问题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作为一直从事“西马”研究的著名学者,马驰《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对我国当代美学与文论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一文,就充分肯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美学观、艺术观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刘康也在《现代性、现实感与问题意识——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研究的一点思考》(《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一文中,分析了西方(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以及它们作为学术研究的源泉对于真正展开全球视野下学术对话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除了从总体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外,2008年,“西马”研究专家冯宪光发表了《论卢卡奇的文学人民性思想》(《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4期)、《弗朗茨·梅林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罗莎·卢森堡关于文艺的政治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5期)等研究“西马”早期重要文论家的系列论文,这些论文立足于历史与当下现实的对接,讨论了这些文论家最具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当下文艺理论研究开启了一条新的思路。当然,从“西马”文论家个体入手所进行的研究,2008年比较突出的还有丁国旗《艺术对真理与幸福的承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论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学术缘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第2期)等论文对马尔库塞所做的研究;郭赫男、刘亚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6期)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所做的研究;以及王杰、徐方赋《“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给我们传来的伊格尔顿的最新消息等。另外,2008年王尔勃、周莉翻译出版的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以及冯宪光等著的《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四册本,巴蜀书社2008年5月版),也可以看成是对于“西马”个案研究的重要成果。

除以上几点外,2008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还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瞿秋白、周扬、胡风等文艺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在《手稿》研究方面,邹贤敏《马克思与西方美学——读<巴黎手稿>札记》(《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谷鹏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集中探讨了《手稿》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的和谐美学思想。(二)对瞿秋白的文艺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艺理论著述的翻译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维锋的《在现实与浪漫之间:瞿秋白译著思想探究》(《殷都学刊》2008年第1期)、余曲、李俊的《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特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胡明的《经典的流播与纠察——瞿秋白译介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历史是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等。(三)由于历史原因,作为我国文艺理论两大重要的理论流派,周扬、胡风的文艺思想一直都受到理论界的关注。2008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萍发表的《对周扬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述评》(《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反思那占据了一段历史时空的文艺理论烟云——再评周扬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论的衍变轨迹》(《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朱献贞发表的《周扬与“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与“终结”》(《文艺争鸣》2008年第10期),以及张业松发表的《胡风理论的错位与遭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3期),麦克坚发表的《冯雪峰、胡风与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流派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等。这些研究大都能以历史的眼光,比较客观公正地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最后,还需提及的是,2008年国内召开了三次比较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三次会议分别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为主题,多角度、多层次,比较集中地探讨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必然会在2009年乃至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论学报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民族性”问题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