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晴涛
说到政治教学,人们往往将它与枯燥、呆板、乏味联系在一起。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如果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就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也能使政治课别开生面和有声有色,如运用“旁逸艺术”就会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所谓“旁逸艺术”,就是通过“绕弯子”、“俏皮话”以及“节外生枝”等,向目标迂回前进,让学生在“绕弯子”中产生兴趣,在“俏皮话”中接受知识,在“节外生枝”中拓展思维。可以说,“旁逸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运用了它,能使教学灵活多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做的有益引导,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总括起来,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新课伊始,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作适当的诱导。可以说,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是否浓厚,与教师诱导是否成功有密切关系。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引得巧、诱得妙,就会吸引住学生,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在心理亢奋时最易接受知识,所以我会精心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亢奋激越状态的新课导语,“绕弯子”就是很灵的一招。如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内容时,我改变了以往复习提问导人新课的方式,而是在大屏幕上“跳出”搜索“姚明”,这样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想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内容,然后屏幕上跳出我所搜索到的不同岗位上的“姚明”,我将其编上序号,一号当然是球星“姚明”,另外还有国企职工、农民、外企工程师、个体户中的“姚明”,学生们这时出现了疑惑,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等他们议论了一会儿,我提出问题:“球星姚明的收入、国企职工姚明的收入、农民姚明承包土地的收入、个体户姚明的收入以及外企工程师姚明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并就此补充:“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课内容后,答案即见分晓!”就这样通过“绕弯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转移到了教材的学习上,让他们进入强烈的求知状态。可以看出,讲授新课前的“旁逸”,不论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对学生领会教材的知识点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活跃课堂,调整气氛
鲁迅说:“外国平易讲学术问题的书,往往夹些闲话或笑话,使文章添些活气,读者感到格外有趣,不易于疲倦。”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并不总是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有时会产生疲倦,尤其是在政治课上。这时教师如果能说些富有娱乐性的笑话,就会给学生一种非正常的强刺激,从而使学生情绪松弛、思维活跃,在高度兴奋状态下学习。当然,教学活动中,针对每一堂课的主题,该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师上课之前应做到心中有数。
一段好的“俏皮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哲学常识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要任务,具有抽象、深奥、难理解等特点,那么该如何促成由直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呢?如何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培养自己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人在不同的社会立场上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内容时,教材引用了这样一首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与我们所分析的哲学原理关联性很强,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仍缺少点趣味性。因此我讲课时又引用了一首四个不同社会立场的人做的打油诗:一位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突然诗兴大发,作出了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这时—位皇家贵人接上了下旬“都是皇家瑞气”;站在一旁的财大气粗的老财主不甘示弱对上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老财主的诗刚一出口,就被一个在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听到了,于是他对上了最后一句“放你妈-的狗屁”。我特别挑选了四个学生扮演这几个角色,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哄笑声中,学生的精神振奋起来了。我抓住这个时机,用很短的时间分析了上述观点。
实践证明,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说几句“俏皮话”,可以松弛师生的神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三、诱思交融。引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深思熟虑,但仍难免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那些有价值的“枝节”,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诱思交融,会使课堂教学设计更有特色、更加精彩。比如在高一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场景:那是关于“税收”知识的一节课,上课没多久,我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税收的相关内容。他们刚阅读完,就有学生在下面很老成很大声地说了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学生们听到后都乐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似乎有不少附和声。怎么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接招吧!我灵机一动,我曾经搜索过关于世界各国千奇百怪的税种,正好派上了用场。我冲他们微微一笑:“真的是这样吗?”然后随手打开了PowerPoint,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PowerPoint上的内容吸引了每一个学生,他们被国外的“人葬税”、“离婚税”、“吃饭税”、“风景税”等千奇百怪的税种所吸引。而他们的表情也发生了改变。有学生问:“老师:这些是真的吗?”我说:“千真万确,不信,你可以上网查。”又有学生感慨:“有些国家真黑,什么都交税,还让不让人活?”看到学生情绪的改变,我马上抓住机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税收,中国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税种种类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属于少的。”这时,我看到有学生小声说道:“还是咱中国厚道。”看到学生表情的变化,我不失时机地说:“中国的税种和税率是依据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的,现在你们能够认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认同!”
一个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却将学生带进思考的新境地,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更是对教学过程中“旁逸艺术”实效性的有力佐证。
文似看山喜不平,课如行文忌流水。面对变化中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要摆脱思想政治课惯于演讲和说教的窠臼,以精湛的教学艺术激活学习欲望,盘活课堂气氛,激发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