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雄勋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然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备课——减少备教材。增加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传统的备课只是单纯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手,把精力全部放在备“标准”、备教材上,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新课程下的备课活动,强调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所谓备学生,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性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自主观。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与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由学生确定。(2)能动观。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在接受信息时,要经过能动的加工制作,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去评说、分析,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3)创造观。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上课——减少说教。增加“引导”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教师教学僵化,学生厌学;其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而无用,弃学。之所以有“三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要克服“三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发挥“导”的作用。
1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从引人人胜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游戏节目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②要有新意,有创造性,有讨论空间;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难度适中。总之,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3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相互交流。教师在引导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价值,学会讨论,参与讨论;②教师要确定主题,做到精心准备和合理组织;③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④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补充。
三、布置作业——由死记硬背型向创新思维型转变
传统的作业布置比较粗放,只是应试技巧的训练,重复性、机械性特点突出,起不到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应用能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布置作业要向多样性、自主性转变:可以看一篇文章,写读书笔记和感受;可以摘录几则时事然后进行评论;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可以编制一个或几个题目;可以找资料上的题目做,也可以自编题目做;可以以书面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完成等。作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指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有益的补充。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以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演讲与辩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时事政治学习、旁听法庭审判、课堂模拟法庭等。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