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欢喜冤家”

2009-05-18 05:07闫红煜
甘肃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预设数学教学

闫红煜

〔关键词〕 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8(A)—0046—01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会对什么感兴趣?旧知与新知之间有什么联系?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怎么回答等等。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三根小棒(长短不要求),并要求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事先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在摆之前可能认为随便找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结果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疑惑,部分学生发现自己找的小棒无论如何也无法摆成一个三角形,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此时,由于我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心中有数,面对这种意外给出了适时的引导和应答,达到了事先所预想的成功。这种生成属于预设中的生成,是我期望之中的。可见,教学中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精心地预设教学方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才有可能收获预设的精彩。

二、调整预设,巧妙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学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预设教案,巧妙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如,我在教学“面积与周长的关系”时,按照教案主要是要比较周长和面积在概念、计算方法、单位的不同以及让学生理解周长与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说:“周长大的图形面积就大,周长小的图形面积就小。”话一出口,就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本来这一知识是下节课的内容,此时既然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并且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实际是错误的观点,我立即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自己画两个形状不同但周长都是12厘米的长方形,并要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在画一画、算一算、议一议的过程中改正了错误的观点。

三、及时捕捉,机智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是正常的,教师要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亮点”,及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如,我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租了6条船,问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参加划船?大多数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4=24(人)或4×6=24(人)。但有一个学生却计算得出22人的结果。发现后,我立刻请这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说:“其实,我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船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他的一番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四、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很多时候,学生的差异会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此时,需要教师果断放弃预设教案,根据实际情况,生成新的资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先出示了圆形图(每排有6个O,共有9排),让学生根据圆形图编出6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所以很快编完了“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六六三十六”,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有位学生说:“我有办法让同学们编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问他:“你有什么办法?”他说:“在圆形图上再画一列9个圆形,这样每排就有7个了。”教师对这位学生的勤于思考给予了肯定,并“甩开”了预设的教案,在圆形图上用红粉笔画了一列圆形,并问:“你们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能。”接着学生便积极地编了起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冲突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预设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