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活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拓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投资效益、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它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全面变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正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正在实施的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快速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教学光盘设备40.2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4.5万余间,覆盖了中西部以及其他省区的农村中小学36万所,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受益。甘肃是西部地区特点明显的省份,各种西部地区的问题和现象在甘肃都具有代表性。本文以甘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为案例,探索如何通过远程教育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一、甘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 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甘肃全省现有14个市州,87个市县(区),1538个乡镇,17888个行政村,262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7.85%,少数民族人口占9.26%。有43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州21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域。2008年全省GDP为3176.1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70.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4.94亿元,财政支出965.4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3.8元,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
——2008年甘肃省教育经费总投入246.94亿元,其中地方教育总投入231.02亿元;总投入中属财政性教育投入207.75亿元。尽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但在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支出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6.54%;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0.81%。
2. 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迫切需求
——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落后省份,教育是全省人民一直关注的和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领域。长期以来,甘肃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环境条件不足和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2008年,全省15527所中小学中有14990所地处农村乡镇,占全省中小学的96.89%。未实现“两基”的县都是边远、贫困和牧区县。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结构还不能适应优质、高效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7.88∶1和19.02∶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6.05%和98.17%,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短缺,教师对新课程学科教研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尽快形成统筹城乡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是振兴教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第一要务。
——国内外许多经验表明,离开教育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依靠远程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快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体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使影响甘肃教育发展全局中的一系列紧迫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条必由之路,是时代赋予地处欠发达地区的甘肃教育的重要选择。
3. 甘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水平
——截至2007年底,全省中小学校计算机总台数达到210791台,比2000年翻了6番;生机比达到23.7∶1,比2000年提高了五倍多;2000年,甘肃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开课率小学、初中、高中各占3%、20%和41%,到2007年,已分别提高到了26%、89%和100%;2000年,甘肃省还未开始建设中小学卫星接收小站,到2007年底,已有15205所学校通过卫星接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占全省学校数量的78%。
——2003年国务院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简称‘三种模式)”。国家经过2003年的“试点示范项目”、 2004年的“试点项目”、2005年~2007年“集中联片、分批实施、全面覆盖”的建设,5年间,甘肃省总计建设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项目学校”5565所,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项目学校”11454所,模式三“计算机教室项目学校”1588所。累计投入资金总额43777.6万元,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00%的覆盖,439万学生从中受益。
——国家连续两次在甘肃召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议,成功展示了我省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创新模式。2004年6月在甘肃天水市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现场会”,成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启动的里程碑;2005年7月在甘肃张掖市召开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会”,成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初见成效的里程碑。现场会议不仅给我国西部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示范,也有力地带动了甘肃全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促使我省各市州间互相交流,互相推动,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的范围和效果,应用成效已开始从项目学校扩大到整个教育系统,从教育内部扩大到整个社会。甘肃省政府2006年启动的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体系建设和省委组织部2007年农村党员信息技术培训,均依托了甘肃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作用,把信息和培训辐射到了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
——教育信息传输能力得到加强,县级教育城域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继“十五”前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由甘肃教育卫星和甘肃CERNET地面传输主干组成的“天地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体系之后,2004年末,甘肃二代互联网教育平台已经在兰州大学、西北师大等6所高校搭建;随着兰州、嘉峪关、张掖三市教育城域网的建立,天水、平凉、庆阳、武威、甘南、酒泉等市州的教育城域网相继开始建设;完成全省卫星接收小站加密改造的学校数量也由5300多所扩展到13000多所;网络联通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的县级教育城域网,在 临泽县教育信息网的示范带动下已遍布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县区,标志着我省县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力度得到加强,教师的实时培训向基层一线延伸。远程教育资源基本能够适应基层教育教学的初步需要,除了通过光盘和卫星提供的资源外,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也为项目学校提供了1600G以上的教育资源。尽管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基层学校各科远程教学的需要,但对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的师生获取先进教育资源提供了一个渠道。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围绕45岁以下教师必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从事学科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培训工作的力度也逐渐加大,培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培训的基地也逐步增多,培训的方式和类别也不断健全,省、市、县,包括部分乡镇中心学校都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省市两级政府也为培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使得工程设备到位后能立刻投入使用,取得了远程教育资源“供得上、找得到、用得活”的初步成效。
二、科学实践甘肃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
1. 确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原则,围绕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民生需求,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标准化实施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学科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为重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不断创新为增长点,抓住发展机遇,科学体现甘肃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实践水平。
——坚持《“十五”前期甘肃教育信息化指导纲要》,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信息化体系。树立大局观念和开放意识,增强优势资源的亲和力、凝聚力和传导力。
——坚持农村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的地位。发挥农村中小学的主体作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广大农村,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政府关注、群众欢迎,运用有佳、学生受益”的民心工程。
2. 确定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
——贯彻“统筹规划、分区推进,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完善基础、注重示范,突出应用、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坚持“统一思想、分级负责,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分级投入”的建设原则。
——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为根本,以开放的教育资源运用为前提,以促进学校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
——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先普及,后提高;推动发展条件较强地区加快发展,带动发展条件一般地区协调跟进,扶持发展条件较弱地区打好基础;从区域发展布局结构上体现特色,从多元社会服务功能上体现优势,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带动作用上体现效能。
——以科学的信息化理论指导甘肃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通过实践的科学探索建立符合中国西部远程教育发展实际的成功模式。
3. 开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
——强化“三种行为”。甘肃省将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初步整体设计。注重科学研究的先导作用,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多渠道筹措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改善远程教育环境的基础条件。努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
——促进“三网”结合。充分发挥甘肃教育网络中心在传输体系中的核心功能,依托兰州大学CERNET省级主节点,有效利用省内网络传输运营资源的优质条件,加快全省教育城域网、骨干网和卫星传输网的建设步伐,为形成特色鲜明、“天地合一”的甘肃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奠定基础。
——普及“三种模式”。利用国家和国际援助项目支持,深化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功能的内涵,增加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覆盖率,探索多种形式的整合与协调。在乡级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同时使其发展成为乡镇的网络信息中心;在村完全小学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同时使其成为获取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的基地;在自然村教学点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同时使其成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党员教育的场所。为保证整个系统运转顺畅,形成了乡初中—村完小—教学点的服务体系,使信息资源不仅在教育内部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为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和农民致富提供优质服务。
——探索“三方合作”。体现诚信和谐的机制,以学校主动、政府推动和社会联动的方式,调动学校方、投资方、施建方三方合作的积极性,加快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依靠示范带动、推陈出新、突出特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课率和城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能力。
——实现“三位一体”。发挥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整体资源优势,加快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集成发送平台、西北师范大学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与专业发展培训平台和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开放平台功能化建设步伐,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持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持。
——依靠“三支队伍”。发挥各级管理者的科学决策作用,发挥专家学者的指导作用,发挥各级电教系统工作者在服务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骨干核心作用,将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实践产生的示范模式,包装为国家项目和外援项目,获取全面推广效益。
——呈现“三种效益”。逐渐形成落后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一是使师生通过远程教育方式的逐步普及,体现出广泛性和平等性的效益,逐步建立快步和谐发展的基础。二是使师生通过远程教育提高学习和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出终身性和开放性的效益,开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使师生的个性及创造性通过远程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效益,培养出更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