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过后尽开颜

2009-05-18 05:07曹欣岚
甘肃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三招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曹欣岚 苗 梅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8(A)—0031—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他们初步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招:创造探究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尽量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权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会自觉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从而自主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允许学生争论到炽热化时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等。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采取半圆形、马蹄形、梅花形等座位形式,改变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形式,甚至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例如,教学“土地面积的测量”时,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操场或空地上去量一量,算一算;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让学生到繁华的地段去收集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等等。这样,开放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还能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促进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空间。

第二招: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实践证明,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学习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使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通道中的传递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充满疑问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内在需求之间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举行“保龄球大赛”,天鹅邀请了8只小动物参加,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并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会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发奖。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招:提供动手探究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分类”时,创设了这样一系列活动:首先由“帮助小朋友在凌乱的房间里找东西”让学生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帮助在水中的小动物找家”,并让他们思考“给定的不同交通工具应该放在哪儿”,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统一性;在“水果、蔬菜”的分类中,使学生感悟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进而让学生感受分类就在身边。

猜你喜欢
三招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