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学
甘肃省宁县北区的宇村塬,有一座颇有名头的宇村庙。
该庙坐西向东,依沟边而建,庙院长宽各百米左右,有正殿三间,献殿三间,左有圣母宫,右有药王祠,前有戏楼,后有菩萨殿,钟楼、鼓楼在院两旁相对而立。大门外的崖下有几孔窑洞,人称三教洞。
关于宇村庙的始建年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古柏庙碑记日:“吾里有显圣王庙者,自唐成亨以迄于今由来久矣,而文殊菩萨庙其后焉……”据此可知,显圣王庙创建于唐成亨年间(670~674年),宇村庙是显圣王庙的行宫。自唐代起,经过历朝的修葺和扩建,到清乾隆三十八年已经形成现在的规模。
宇村庙供奉的其他神祗有:后殿居中者为文殊菩萨,左为真武祖师,右为雷祖。显圣王庙的左侧为圣母宫,供奉子孙圣母,即子孙娘娘。显圣王庙右侧为孙真人祠,供奉药王孙思邈。显圣王庙前方崖下的窑洞中,第一孔供奉着道德、元始、灵宝天尊,为道教中的最高神,即“三清”,第二孔供奉着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第三孔窑洞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神位和至圣先师孔子。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为字村庙会日,庙会时间三、五、七日不等,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取水。即祈雨。人们认为,显圣王要施雨于民间,必须用灵湫之水。由于宇村庙是显圣王的“行宫”,水必须从显圣王的原发地灵湫取来。取水活动反映了西北旱作农业地区的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和期盼之情。具体做法是:在取水前一个月,先公推两名取水者(必须是对显圣王十分虔诚、身体好、办事牢靠的人)。当取水者被确定以后,要做好一切准备,其中包括:洗浴理发换衣,夫妻不能同房,不吃葱蒜肉食,净心祈祷。还要牢记取水规则:①必须头戴柳条帽,足穿草编鞋,以示对雨水企盼的心情。②必须步行,不得使用任何交通工具,以示心诚。③必须原路去,原路回,不能走错路线。④取水路上不能与人交谈,以防泄露机密。⑤不许外人看见盛水净瓶,防止妖魔盗去灵液。⑥必须把净瓶背在背上,不能手提,不能肩扛,以示敬重。⑦必须按时返回,不能耽延祭祀时辰。三月二十四日早临行前,取水者要面向显圣王焚香叩拜,一人背负起专门承载净瓶的像神楼一样的器具,另一人护卫,徒步上路。经过60里山路到达宁县米桥乡的老庙村,对那里的显圣王再叩再拜,祈求施与灵液圣水。因灵湫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到该村的深沟中,挹取清泉中的灵液圣水,原路及时返回,于三月二十五日早晨赶到距宇村庙四五里路的歇马庙。在庙中等候的其他人及时组织人员赶到歇马庙迎接圣水。当接到圣水后鼓乐齐鸣,吹吹打打,一路返回庙中。这时从来不开启的庙院中门大开,圣水从中门而入。在庙院中迎接的队伍更加庞大,焚香祈祷者跪满庙院,唢呐声此起彼伏,鞭炮声震耳欲聋。取水者进入庙中,将净瓶及灵液圣水安放在庙台之上,再叩再拜。庙会结束时,由取水者将圣水倒入庙前深沟的清泉中,以示龙脉圣水交融,且空出净瓶,以备下次再用。
2、祭祀。在灵液圣水取回后,由庙会的主持者带领百姓共同举行。先献猪羊和祭品,宣读祭文,歌颂显圣王的功德。然后祈求显圣王体察民情,禳灾避祸,普施甘霖,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五谷丰登,人民幸福。诚心诚意地兑现上年所许之愿,承诺下年继续举办庙会,保证连年香火旺盛,永不停息。集体祭祀典礼之后,个人祭祀活动相继进行。有的进香还愿,有的打卦卜吉,有的求神问药,有的求子求福。还愿的香客,有送蜡台的,有送锦匾的,有送香裱的,有送现钱的。大一些的还愿队伍由数人组成,多数还带有鼓乐队,更增加了热闹气氛。有些人为了烧头一炷香,鸡不叫就赶往庙中;求子夫妇,老早赶到子孙圣母宫,焚香祭拜;求子时,女方还要吃子孙娘娘怀中所抱的小男孩儿的“泥牛牛”,给子孙娘娘怀中的小男孩儿拴红绳,挂香钱。为了迎合求子者的心理要求,庙会上还出卖泥娃娃和泥捏成的小鸡鸡。
3、唱大戏。庙会的这几天,各村有组织鼓乐队的,有耍社火的,也有放电影的。农民们可以借此机会推销自己的农产品,购买外来商品,同时还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