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与新课标的契合点

2009-05-13 08:34王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吉林语文课程新课标

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既汲取了世界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的精华,更立足于我国本土的文化,在长期的实践、实验过程中完善起来,在目前的“新课改”中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先生在《语文新课标对情境教育理念的吸纳》一文中这样写道:在起草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时候,我的头脑里不断涌现出李吉林老师的一些观点、李吉林老师的教案以及专家们对情境教育的分析、研究的结论。我极力主张把这些思想、理想和创造吸收到新课标里去。如果我们读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就会发现里面有关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于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关于怎样在情境中推敲词句、了解这些词句的作用的相关论述,还有关于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目标的设定。比方说,要求学生阅读寓言、童话、民间故事,追求美好的理想,丰富精神世界;通过诵读儿歌、民谣,获得情感的体验;等等。这些表述,包含了很多李吉林老师的思想。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有非常强的思想性,就是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向往真善美,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这些都是对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有意识的吸纳。也就是说,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通的,是有共性的。笔者试从四个方面论述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与新课标的契合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李吉林在进行情境教育实验之前,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只是为了将儿童从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解救出来,探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途径。此后开展的实验,都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正如她说:学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学生,哪有教师?我无论上课,还是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学生总是浮现在眼前,心里想的是他们会怎样学,这么教对学生有多少影响,他们会获益多少。 因为有着这样以学生为主的情怀,情境教育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才会让广大的教师积极实践。

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阅读”中“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写话”中“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习作”中“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有的表述,其实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这是教育思想的彻底改变。中国从古至今,扎根于人脑中的“师道尊严”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学生是机械的,是被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期待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个性、独特的思维是被弱化甚至被磨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改变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教练员、陪练员,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正如新课标中将教师定位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智能、情感、意志等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为目标导向来组织教学。新课标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重要位置,学生学习的习惯兴趣远比他们所学的知识重要的多,这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评价建议特别强调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分数不再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标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与情境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二、加强语文的实践性

在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李吉林所带的实验班学生坚持不做大量的题目,不搞机械重复的技能训练,而采用生动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爱读书,在品味教材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的内涵。在《鱼和潜水艇》的教学中,她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实验班注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语言,从整体出发,将读与写,课内和课外围绕一个中心结合起来。课堂的角色扮演,故事表演都是让学生在对教材实践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

同样,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之前,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觉得学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训练的多少,这里的训练是指那些单项的习题式的练习,大量的作业题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知识的讲授必须严整而且系统,所以有的教师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其实我们忽略了母语教育本身,它是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注重训练,基础要扎实的出路就是新课标中的“少做题,多读书”。从古至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学会阅读,更不是在做题中学会阅读的。新课标将多读多写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教材,如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诵读等,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淡化分析,不讲求系统的知识传授,加强实践,这是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与新课标又一不谋而合的观点。

三、主张课程的开放性

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理念。从片段语言训练到走出课堂来到农场,观看南通独特的人文景观,从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到向相邻学科的拓展,情境教育理论的开放理念势必一直走下去。

新课程标准更突出开放的大语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直接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新课程提倡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这是让中国语文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思想。以往的语文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注重知识的传承,亿万学生学习同一个内容,使得语文课程孤立、封闭,缺少弹性。课程的开放,就给各个学校留有发挥的空间,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情,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地方文化的举措。课堂不再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探索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这是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地各管其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也是构建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我们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优秀资源,学习相邻学科的先进经验,课程的开放,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充满活力。

四、重视思维的创新性

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中的第三点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从词的理解和运用,引导运用修辞手法,篇章训练,想象性的作业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中思维发展的重要,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李吉林一直将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实验证明,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情境教学通过观察情境丰富了表象,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注重想象,为组合新形象提供契机。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相似模拟,粗略而简易,为孩子们留有广阔的想象余地。 情境教学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新课标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相对于传统思维,创新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就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需要开发,否则照样沉睡地下。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教学建议中,又再次强调“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在各年级的要求中,将想象作为训练重点,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写话中要求“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习作中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则明确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

与2000年的修订大纲相比,新课标的“想象”更为突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蕴含着创新的嫩芽。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过去的大纲中关于写作教学,限制的多一些,比如提出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要求,对写作规范往往强调过多,学生在表达时想用自己的口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太顺畅,更别说有创意地表达了。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点,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不难看出,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中的理念,并且有实践的依据。

(王霞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225009)

猜你喜欢
吉林语文课程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吉林出版集团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