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无疑者有疑,有疑者无疑?笔者的回答是巧妙的课堂提问,因为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线,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水平的高与低,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此外,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今,新课改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新课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课程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课程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讲求课堂艺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说什么时候提问、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智力。
首先应该选择提问的时机。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必须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把握学情,适时提问,巧妙引导。如果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就难以出现积极反应;如果错过了良机,就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学生“愤”“悱”之时。这时提问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举例来说:
教学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教者都清楚作者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孤立的人物分析很难理解,直接由教师指出又显得生硬。为此,有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人物性格特点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根据前面的分析讨论,同学们认为菲利普夫妇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金钱至上)2.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他们虽然“善变”,但是有一点始终未变,这一点是什么?(嫌贫爱富、金钱至上的本性)4.什么原因使菲利普夫妇既不变又善变?(金钱)
通过以上步步深入的提问,学生逐步明白了小说讽刺的锋芒不是指向于勒叔叔,而是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四个问题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积极思考,阶梯式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二、选择适宜的提问角度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积极思考,体现教学的创造性。巧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脱离学生实际,为提问而提问,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也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这种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适宜的提问角度时,笔者认为要提倡四个注意:
1.注意全体。学生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情感等有密切联系。最佳学习情绪能促进思维活动,收到最佳效果;反之则会压抑学习的积极性,丧失思维的活力。提问时,不能只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积极发言的同学也要认真重视;不能只对回答好的同学微笑点头,对回答不够好的同学也要鼓励引导。
2.注意难度。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既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达到整体提高。如果问题设计偏难,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瞠目结舌,不敢举手,学习兴趣顿减,课堂便成了少数学生的天下;如果问题设计偏易,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甚至众口一词,教学徒费时日,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深入。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问题要难度适中,应以平等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勇气和信心,以创造最佳学习效果。
3.注意梯度。知识发展本身有渐进性,因此,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层推进,以引导学生的思维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例如:在教学课文《说勤》时,有教师就设计出这样的台阶式问题,让学生思考:(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要勤?(3)怎样才能做到勤?这种有梯度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使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自然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水到渠成得出答案,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注意密度。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然而,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盛行“满堂问”,“问题”满天飞。这种高密度的提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其实并不能真正进行冷静、认真的思考。
三、选择最佳的提问方式
一般来说,面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不外乎出现这么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应加强启发、点拨。戴伯韬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应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教师应加强疏导,不应当即提供答案,应使用最佳提问方式,创设条件,为学生搭桥铺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选择提问方式应该:
1.贵曲忌直,同一个问题,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会不同。
2.浅中见深,以达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境界。
3.相提并问,即用比较的方式提问。可以是词的比较,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风格的比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4.顶针连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连续提问,以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提高分析能力。
5.拓展迁移,以教学重点、疑点、难点为基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已理解的、未理解与尚未理解透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思路,融会贯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研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选用最佳的提问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才能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增进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杨德元 江苏省阜宁县教育局教研室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