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活力”。 “精神关怀”(pastoral care)的概念,原指宗教活动中牧师或主教给予教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学意义的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关心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关怀他们目前的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
笔者多年任教农村中学,高中生的压力大,高三学生的压力更大,高三孩子是在挑战极限。孩子不是“血肉的机器”,一定条件下,人的肉体与精神承受力总是有限的,教育者给予高三孩子以足够的精神关怀刻不容缓。
语文课堂对学生精神关怀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然而精神关怀的概念博大精深,精神关怀又无所不在,笔者深感自己理论的肤浅与实践的粗疏,故仅把自己精神关怀的点滴做法作些总结,以期引起教育者更多的关注。
一、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精神能战胜苦难。那么,如何使高三学生思想向上,精神充实呢?笔者的做法是不搞题海战术,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
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第1条目标指出要在阅读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种思考和认识当然有理性的成分,但在语文课程中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感活动而取得的,在文学鉴赏中更是如此。无论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还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都会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无论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都会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无论是心连广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庄子,还是“畅叙幽情”“临文嗟悼”的王羲之,都会激发学生对宇宙、人生探索的感情。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圣地亚哥藐视厄运,坚硬无畏;……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常常是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的和审美的境界,学生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王坤庆先生说“缺乏精神导向的教育只能导致精神的荒芜”。
二、在说故事中做好学生“高原期”的心理调整
相当多的考生临考前一两个月会出现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学习没进步,甚至过去学过的知识也有波动,情绪烦躁、信心降低的状态。这就是高考复习中所谓的“高原现象”。
对于“高原现象”不仅考生、家长急躁,有些教师比学生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唠叨;或者由于教师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这样做只会把压力传递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走出“高原期”。
实际上,学生状态要靠教师调整,教师是学生的主心骨,教师要给学生信心,教师不乱,学生就不烦躁。笔者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三个方面作努力: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宽容之心。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赞扬,多一点关爱,让学生心态平和。笔者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暗示很重要,它既可以鼓励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强化其缺点弱点。实际上,高考中学生有不会的题目是正常的,但是学生状态好差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其次,鼓励学生增强意志力,培养其乐观的精神。笔者讲了著名作家毕淑敏从军时走120里的山路有无数次想要自杀而最终坚持下来的故事。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绝境中,只要坚持下去,也许根本就是毫发无损的。最后,向学生宣传“过程尽其努力,结果顺其自然”的应试态度。笔者讲了世界冠军邓亚萍的故事,她每一场比赛都不设目标,而是认真打好每一个球的每一拍,结果造就了乒坛上的邓亚萍时代。笔者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全力以赴,把发展空间补上,把差距补上,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能行。当然心理的调整也不是一次小故事就能完成的,这样的小故事会经常出现,并且这种文学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不知不觉中就渡过了“高原期”。
三.在对话中关注“五类”学生
对话理论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对话是达成师生交流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王坤庆先生讲“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在新课程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复习迎考阶段需要关注的五类学生,即突变生、临界生、浮躁生、学困生、优秀生,笔者利用语文课堂适时地与他们展开对话。对于突变生,突然变好的,总结变好的条件,以期稳定成果,突然变差的,查找变化的原因,以望东山再起;临界生也是不稳定学生,他们总是在模拟界线上下的区间内徘徊,通过鼓劲,让临界生能够稳在模拟界线以上;浮躁生产生的原因或目标要求不高或自我感觉不错或家庭条件较好而舍不得吃苦,笔者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的价值取向教育;对于学困生,主要培养他们的毅力与耐错力,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不忘关注优秀生,因为最安全的地方可能就是最危险的地方,优秀生也会因期望值过高,心理压力过大,而不能正常发挥。我们 的口号是:不求人人上大学 ,但求人人有发展。实际上,社会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三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更多的是渗透、涵咏、熏陶,就像诗圣这“春夜喜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作为教者的我们,也希望能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春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培养“整体的人”而不懈努力中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维智.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03,(13).
[2]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李宝建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22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