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了一种教育追求。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遵循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1.面向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
人教版教材《写在前面》中写道:“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的导入部分这样安排:
师:(板书:天游峰)你们谁去过?(有一位学生举手)好多同学都没去,老师就先介绍一下。(教师介绍天游峰)下面请那位去过天游峰的同学谈谈感受。
(三名学生谈感受)[1]
以上教学环节,支老师似乎在与学生闲聊,实际上支老师是有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天游峰”与“扫路人”的含义。
2.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现生命的自我建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要心中有人,要能够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但目前的很多课堂上,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人,依然处在配角的地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状况?下面来看一位教师《哨子》的教学片段:
师:……“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含义的呢?
现在分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
师:好,现在汇报。我相信每一个小组一定有很新鲜的看法和说法。
生1:我组认为“哨子”事情令人深思,细想起来确实给人很大启发。“哨子”是坏事,因为花了冤枉钱;但却又可以变成好事,因为汲取了教训。这就是“哨子”的得大于失。
生2:我们认为:像这样的“哨子”遇见得越早越好,那样可以早立志,早成才,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师:好,同学领会了文章的思路很畅达,和作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有不同的认识吗?
生3:逆境当然可以是促人成才,但要看对什么人来说。若是身处逆境的人就此倒下呢?那不就完了吗?那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而处于逆境而能自拔的人是不多的。所以说,还是顺境好。人人都希望有个顺利的环境,况且,真正身处逆境时,心里才不好受呢![2]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学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落实,让学生在独特感受中体验到生命的成长。教师自己也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3.改变机械训练状态,提倡生命的交往合作
语文课程教学,应是生命的交往与对话。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略了教学的互动性、交往性、合作性和生命性等特点。新的课堂要体现的师生生命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中展开的,交往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中生命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对话合作来实现的。
以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为例,可以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交往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属略读课文,适合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独立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设计自认为最重要的五个题目,并做好解答。
第一步骤: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题目与答案:题目设计是否合理、明确;答案是否正确;去掉重复的问题并做整理。教师巡视、指点后表扬问题设计较好的小组。这是本节课内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第二步骤:让问题设计较好的几小组向其他组发起挑战(向他们提问自己小组讨论整理的问题),挑战组可指定应战组内任何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应战同学如遇到难题,可先向组内成员求助,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组求助。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这是班级内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及小组成员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最后,评选最佳挑战组、最佳应战组和最佳援助者。
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既培养了提问意识和能力,又弥补了个人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使困难、中、优三类学生各有所获,且兴趣盎然。
4.剔除旧的评价方式,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旧的评价方式,构建全新的评价理念势在必行。
评价应是多元的。一位教师在教《摆渡》一课时,要求学生汇报寓言的梗概。一生回答得过于简单,教师鼓励说:万事开头难,生1同学凭借他的勇气和胆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首先老师真诚地感谢生1给我们开了头。老师对他的学习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师的激励下,生2用自己的语言非常准确简练地概括文章的故事梗概。教师又从他在言语/语言智力方面比较强给予评价。当同学们共同完成漫画时,教师又从视觉/空间智力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有六名同学通过集体表演,活泼形象地把故事内容表演出来时,教师从他们身体/动力智力方面给予较强的评价。这种评价改变了旧的完全按一个标准要求的做法,让每个孩子才能得到生命的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生命得以发展。孩子一定能从教师的高度评价中得到激励,从而汲取了生活学习的活力。
5.培育创新思维发育土壤,让学生享受生命创造的快乐
创造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与灵魂,新课堂应着力对此关注。新课程实施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创新性活动由于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者,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想象,创造新形象。比如在教《老人与海》时,一位教师巧设了这样的导语:“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作飘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部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八分之七。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要以简捷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述出意蕴深厚的生活画面,唤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想象力,去开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同学们,咱们去开掘本课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吗?”教师的提问设计,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激励下,有五位同学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了小说的结尾。这样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让学生的生命真正体验出创造的快乐。
6.注重课堂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生命体验
当前,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里读起来了,但暴露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讲解。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要提高,朗读指导方法要恰当,要指导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生命的感悟。
怎样才能发挥好朗读在学生生命感悟中的重要作用呢?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朋友》一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超常规的“粗略读”、酝酿超越的“着重读”、超越教师的“模仿读”、超越文本的“个性读”、超越自我的“外化读”,在精、泛、略、跳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感悟生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交会、交流,生命与生命相互撞击,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欢乐与痛苦。”[3]
朗读不能离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指导,因学生而异,因课文而异,因教师而异。以南京市小学特级教师孙双全执教《落花生》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的;第二步,让学生找出对比方面,学生找到“埋”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一见就知”与“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等四组对比词语,体会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第三步,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第四步,师生想到品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一位教师在他的教育随笔中写道:“关注生命,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动,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勇气,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生意盎然,关注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4]
参考文献:
[1]雷铃.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4]周露.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2005,(6).
(王文治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台门中学3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