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中引用唐代张志和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 “蓑衣”原是用草麻等植物茎叶编成,人们雨天穿来防雨之用。它入诗很早,《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诗句,毛注曰:“何,揭也;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可见从一开始,蓑衣用来作为御雨工具。类似于“蓑衣”的还有“牛衣”“草衣”和“莎衣”之类,但人们阅读古诗词往往只注意其本意,而忽视其寓意。
“蓑衣”后世诗词中出现得虽然不少,但“蓑衣”真正出名应归功于张志和,那优游自在逍遥无待的“青箬笠,绿蓑衣”渔父形象渐已取代了农人形象,实为一些“烟波钓徒”自由之心的象征。用“蓑衣”喻隐士们退隐山林,在盛唐时有李颀《渔父歌》诗:“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 张志和比李颀小约四十岁,可见“蓑衣”早已是文人雅士闲居田园的风雅标记。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表现文人雅士的风采。至于宋代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飘泊不定,虽一贬再贬,而始终保持乐观高昂的精神状态,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谁怕”震动朝野。然细加探究无论在黄州岭南,他终需一蓑为其护住烟雨,都不忘携一蓑相伴,他虽然未做成隐士,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却溢于言表。
《汉书》中提及“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中“牛衣”就是“牛蓑衣”,它本就是古代农人用草麻等植物茎叶编成,供牲畜冬天防寒用,与人穿的衣服类似,但因穷人家无力置衣,天寒时只好披牛衣御寒。后来诗人常用“牛衣”喻生活贫苦,多暗指此典故,如苏轼诗“当年笑我泣牛衣”“身后牛衣愧老妻”等。但在很多时候,诗人笔下的牛衣却是指代隐士,而不是贫苦的劳动者,如唐代罗隐“渔钓牛蓑且遁逃”《严陵滩》中的“牛蓑”,就是遁迹江湖的代名词,与穿牛蓑衣御寒并无多大关连。这样“牛衣”与“草衣”的用法比较接近。草衣,结草为衣之义,晋代隐者孙登有“编草为裳”之事。穿上“草衣”生活得逍遥自在,足见隐士生活的乐趣。
蓑衣牛衣草衣,都是用植物茎叶编成,而有一种野生植物名莎草。用它编织的衣服却雅称“莎衣”。绿莎衣柔绿宜人胜过常衣。不仅用于防雨,更是浪迹江湖不可缺少的饰物,吟诗、饮酒,都与之相宜;不管是乱堆,或是狂脱,都不失诗人身份,反更能展示洒脱之性。它在古诗词中偶有所见,北宋诗人杨朴字契元,像李白那样经人推荐,以布衣身份见宋太宗。他见了皇帝并未如一般人那样诚惶诚恐,为显志趣,他以“莎衣”为题,作诗“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诗中带有孤芳自赏、轻视富贵之意,招致龙颜不悦,杨朴只得归家。尽管如此,其傲视权贵的举动已惊动朝野。这一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倒也成就了他的美名。
用植物茎叶制成衣裳,与古代人们身处生产力落后时代的生活习俗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还与当时一些文人的心态有关系。或仕或隐是古代文人两种出路,出仕者自锦袍阔帽绫罗满身,而隐居者也需要他们的身份标志,或酒或菊,或梅或鹤,或闲云孤帆,而实际上蓑衣也是隐士们不可缺少的陪衬之物,为了表示不与官僚们同流合污,一些文人隐士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对封建社会以衣帽分等级这种做法的无情嘲弄。这种违反常规的心态反映在作品里,就常用牛衣、草衣、蓑衣等以植物茎叶编制的衣服比喻隐者,进而泛指那些隐逸高洁之士。只是名称有所不同,但寓意大体相同。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蓑衣”“草衣”之类,除防雨御寒之用,通常指代隐逸高洁之士,是隐居者的标志,是与当权者不合作的暗示,有时也成了抬高自己身价和曲线求仕的手段。在仕途失意的时候,表现在野士大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它们又是士大夫洁身自好的标志。
(呼建兵 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