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每个人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一、高二时,语文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外阅读。可到了高三,师生经常在题海中忙得晕头转向,忘记了课外阅读。没有课外阅读的滋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就呈现出停滞不前甚至是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高三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他们走出狭隘的空间,找回失落的阅读快感呢?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开展课前朗读大有裨益: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增强了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自主开拓阅读的广泛价值,不断地去体验全新的阅读快感,由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这里所说的“课前”,是指正式接触当日的教学内容之前的那段时间,大概为每节课开始的头五分钟。享受朗读,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朗读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文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声音,享受一篇篇妙文的精彩,而听者亦沉浸其间,受到启迪感染,也是受益匪浅。
1.课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前读什么,这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为了让自己的这一瓢水让众人喝着也觉得甘甜,朗读者往往会精取这一瓢,选出好文。而选文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比较赏析的过程。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正式上台之前,一般都读过至少两篇文章,有的甚至是一整本的书。《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美文欣赏》《视野》等优秀刊物、人物传记、现当代名家散文选集等出现在了学生案头。这样一来,学生接触的文章多了,视野也就拓宽了。
2.课前朗读有助于陶冶情操,延深思想深度,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而阅读和写作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仅是作者某种写作意图和写作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他整个人的思想、感情、阅历、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和个人风格的折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写作能力、思想情操、文化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它需要一个不断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每日课前五分钟的听读可以让每生每天至少接触到一篇好文,每天都可以积累一些美妙语句,积累一份有深度的思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日积累,写作时,撷取一份份美丽的语言和思想,变化创新,现于笔端,作文的亮点自然也就多了。学生不但可以借鉴课前朗读的选文的立意、语言、还可借鉴选文中的材料,掌握一些名人掌故、历史典籍,积累借鉴一些时代气息浓一点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例。另外,学生还可借鉴选文的构思。人们常说好的记叙文是波澜起伏,好的议论文要条理层次清楚,论证有气势有力度,而散文要“形散神不散”。精美选文的朗读,通过朗读者的总结分析和教师的点拨,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提高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能力,并模仿其谋篇布局,或倒序,或插叙、或横向论证、或逐层递进,对清晰文脉、规范文体等有诸多作用。
3.课前朗读使学生多了一个展示自身潜能的舞台。“我的舞台,我做主。”在这里,笔者发现了具有较强朗读能力的同学,他们不仅语音准确、吐字清晰,而且注意到重音、语调、停顿、节奏,把一篇文章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爱动脑筋、善于交流的有创意的学生,他们或提出完善课前朗读这种形式的种种建议,或用自己的行动让这种形式推陈出新,如设计一两个有效问题,这些问题或点明题目的含义,或复述文章的思路、要点,或赏析文章语言上的特点,或替换议论文的论据,或用名言警句概括寓言故事中的哲理等等,不一而足。在这里,他们还提升了自信,感受到自己的设计得到他人认可的欣喜,感受到与他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分享和交流的快乐。而且因为课前朗读的材料都是未知的,老师和学生平等地一起研讨挖掘选文的精华,更有利于学生大胆地讲出他们对选文的认知、感触、分析、评价、判断,而这对教师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挑战,亦可促进使教师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曾有老师说,阅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最终办法,此言有理。经过多轮实验,笔者深深感受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紧、课外时间几乎被各式各样的作业占据的高三这一年,开展课前朗读活动作为先导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语言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周世媛 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