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话题作文立意更深刻

2009-05-13 08:10李争平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李争平

【小引】

文以意为主,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袁枚说:“意似主人,词如奴婢。主弱而奴强,呼之不至。”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题,它是由事实、材料形成的一种思想,有了“意”,一切零碎的、彼此不相干的材料,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

那么“意”从哪里来呢?古人主张“意在笔先”,就是在动笔之前,围绕材料,抓住所给材料的关键词语,反复思考,苦心经营,直至透亮、明确。

现在的话题作文,大多有对所给材料的提示或限制,但也有不少话题作文,所给话题是直接从材料中引出的,而没有任何提示或限制。这类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时,就需要从所给材料的关键词语突破,从而做到切合题意。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上的石头棱角分明,而河里的石头却圆润光滑,它们构成了壮美的山河。人也像这些石头,他们构成了丰富生动的社会。

也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听到、见到或经历了一些事情,可以和这些石头联系在一起;也许我们早就对这些现象有过思考,有过感慨。

请以“石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3.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所给内容由四部分组成:1.背景材料;2.引导语;3.话题;4.注意事项。要做到审题准确无误,必须做到:

一、深入研究所给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中的关键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棱角分明”、“圆润光滑”、“壮美的山河”。由整句话不难发现“棱角分明”的石头与“圆润光滑”的石头是构成“壮美山河”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棱角分明”是一种美,那么“圆润光滑”同样也是一种美。由此联系第二句话“人也像这些石头,他们构成了丰富生动的社会”,如果从“棱角分明”的石头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那些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的人,那么从“圆润光滑”绝不能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那些圆滑、世故、见风使舵的人,只能联想到那些温和的、成熟的、稳重的人。因为这些人才能构成“丰富生动”的社会。如果写人类社会中那些圆滑、世故、见风使舵的人,那么文章的主题只能归结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就曲解了背景材料的原意,与“丰富生动”的社会不相符合。

二、必须整体把握关键句

这句话中的“棱角分明”、“圆润光滑”和“壮美的山河”之间是分总关系,不能抓住“棱角分明”就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有“风骨”的人而长篇大论;也不能抓住“圆润光滑”而联想到那些身败名裂的人而滔滔不绝,更不能抓住一块“石头”泛泛而论,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构思示范】

世界需要多元

风把山上的石头塑得棱角分明,水把河里的石头洗得圆润光滑。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独特的风采,从而构成了壮美的山河。山石无棱角无以显壮美,卵石不圆润无以显温柔,它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

大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北国的松涛阵阵,有南国的木棉飘香;有长江的波涛滚滚,有小溪的细流涓涓。石聚成峰,俯视整个世界,它既招待流浪的鸣蝉又迎接迷路的啼鸟,既容纳参天古木又包容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空穴虎啸、夜半狼嚎,又愿意劈身让瀑布高唱。有的石碾落成尘,以奉献者的姿态,筑桥铺路,既不畏惧平凡的寂寞,又不躲避外界的重压,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石置身水底,默默地用自己的身躯激起朵朵悦人心目的浪花,发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鸣响,为鱼类创造出游戏的天堂。每一块石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抛弃了平庸,成就了伟大。

作为这个丰富多彩的蓝色星球上的万物之灵长——人类,也同样被造物主赋予了多重的性格,多元的价值。有处于权力顶峰的政界要人,有驰骋商场的巨富大贾,有留下传世名作的艺术家,有屡创佳绩的运动员……他们就像熠熠闪光的宝石,如王冠上光彩照人的明珠。可是大多数人是平凡的,没有万贯的家产,没有不朽的业绩,没有炫目的光彩,但是,平凡不是错,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命就有价值。

仕途失意,给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傲岸;南山悠菊,给了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清净恬淡;国土沦陷,给了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爱国情怀;国衰民危,给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毅果敢……各异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追求使他们成就了不同的辉煌。

人和人可以有很多不同,但我们可以是一块平凡的石头,过着平凡的生活,却不能平庸。草尖上的露珠都忘情地拥抱阳光,我们怎能没有生命的豪情。我们需要勇敢,以捍卫人民的利益;我们需要斗志,来激励奋斗的激情;我们需要温柔,而得到心灵的抚慰……平凡同样可以成就伟大。

世界需要多元,水中的石就服务水,山上的石就装点山。

【简评】

作者抓住所给材料的关键词语,准确理解整则材料所蕴涵的意义,确立了“世界需要多元”这个观点。在论述这个观点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围绕“多元”展开,思路开阔而不蔓不枝,语言简洁而有文采。

文题二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法国人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根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一个人不思想,世上就多条愚汉;一个民族不思想,就会走向疯狂。思想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虽然它并不必然指向真理,但不思想却必然走向愚昧盲从。因此,我们有理由鼓励思想,唤起人们思想的欲望。一支思想的“芦苇”是脆弱的,而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其爆发的创造力将是难以估量的,也是不可战胜的。

请以“思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拟。(3)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审题难度较大,应认真阅读,逐层分析,把握材料主旨。在名言之后,这段内容的主要意思是:第一层是说不思想必然会走向愚昧和盲从,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第二层是说要鼓励思想,唤起人们思想的欲望;第三层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其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但所有人都成为思想者,创造力便是巨大的,不可战胜的。三层意思是递进关系。有能力、储备足的同学可以采用递进式,把三层意思融合在一篇文章里;储备不太充足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意思,进行横向联系。

【构思示范】

思想是智慧的路标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芦苇诚然脆弱,但其中生长的思想却渗透出一种力度,一种坚韧。于是,这脆弱之中蕴涵着生命的顽强。

人失却了思想,就如同芦苇失却了生命的根基,剩下的惟有脆弱——不堪一击的无力,无所作为的渺小。一个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思考,没有任何思想的人,只会什么都相信,愚昧而盲从。

智慧源于思想,它是思想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硕果。真理来自思想,它是思想的钻头开掘自然、社会、人生等矿藏时闪现出的耀眼光芒。文明奠基于思想,它是用思想的方砖块块累积、代代相传而终于直耸入云的金字塔。

读书需要思想。倘若读书只是限于读,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就是别人替自己思想,你只是在重复,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帖描红一般。读书的目的在于在书籍的启发之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根本在于经过思索,多有生发,锤炼出自己的思想,而不能使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钻研需要思想。牛顿的思想成就了那个著名的苹果,米开朗基罗的思想雕刻出不朽的塑像,莫扎特的思想谱写出传世名曲《安魂曲》等等。卢瑟福对那位整日整夜埋头工作的学生说:“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呢?”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是盲目的,刻苦钻研、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凝结出思想的硕果,铸造出成功的辉煌。

人需要思想,有思想的人才是参透人生真谛的智者,方能历练出饱经磨难的成熟;一个民族需要思想,有思想的民族才是雄踞世界的巨人,方能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是道家的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儒家的思想;悟道明心,转识成智,善念如流,佛境自至,这是佛禅的思想……五千年的思想积淀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思想小到一个人,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浮躁的生命容不下浩瀚的思想,浅薄的生命装不下广博的思想,低俗的生命不理解崇高的思想,渺小的生命仰望于伟大的思想。思想形成在博览群书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于历尽艰辛后的总结经验,独辟蹊径。

思想大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是穿透黑暗的明灯。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必将走向疯狂。一支思想的“芦苇”是脆弱的,而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其爆发的创造力将是难以估量的,也是不可战胜的。思想的火花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一个伟大的民族便基于这代代相传,愈燃愈旺的火种。

思想是智慧的路标,智慧是文明的灯塔。人生因思想而成功,文明因思想而辉煌。

【简评】

这篇文章,立意深刻,选材典型,旁征博引而无斧凿之痕,通篇洋溢的大气令人震撼,字里行间散发的思辨光芒令人深深折服。作者凭借对题目的精确把握和过硬的文字功底、老练的谋篇布局能力,精心演绎了一出关乎智慧,关乎思想的“大戏”,读后令人如饮甘醇,回味悠长。

文题三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院子中的土里埋着几块石头,很久很久了。祖母在世时,它们就埋在那里。母亲在世时,它们仍然埋在那里。祖母曾说:“你们的曾祖母在世时,这些石头就埋在这里,它们埋得那么深,那样久,挪不动……”母亲曾说:“你们的祖母在世时,这些石头就埋在那里,它们埋得那么深,那么久,挪不动……”一天,闲来无事,我带领孩子们去挖这些石头,这才发现,这些石头其实埋得并不深,仅仅在地表以下半米左右。我们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院子里的石头都清理了。院子里一片平整。

请以“挪不动的石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拟。(3)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的审题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要把握材料中的几个关键句。“曾祖母在世时,这些石头就埋在这里”、“祖母在世时,这些石头就埋在那里”、“母亲在世时,它们仍然埋在那里”。面对三代人都认为埋得“那么深,那样久,挪不动”的几块石头,“我”去挖了,结果是“石头其实埋得并不深,仅仅在地表以下半米左右”。与三代人相同的观点大相径庭。

三代人都过来了,为什么没有人对此产生怀疑?为什么没有人去尝试一下,验证一下?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什么——三代人缺乏什么精神?三代人缺少什么勇气?“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思考这些问题,你就会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构思示范】

挪动那“挪不动的石头”

生活中,我们要做某件事时习惯了这样的话:“别碰它,它会刺伤你!”“别去做,你根本不行!”于是我们望而却步。等到有一天,当我们摆脱思维定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想,然后付诸行动时,却发现原来它并不危险,并不很难。“真理”离我们竟是那么的近,那些“挪不动的石头”原来只埋了“半米”或者更浅。其实,挪不动的并非石头,而是人们的思想,一种迷信权威的思想,一种因循保守的思想,而人们缺乏的是一种打破世俗的勇气,一种挑战传统的精神。

别再盲从别人的话语,别再迷信所谓的权威,只要勇敢地尝试,就有可能出现奇迹。两条鱼被人端到河边,渔民要把它们杀掉下酒,它俩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个主张跳一跳,万一跳出盆子就有活命的希望;而另一条却说:“长辈们早就告诉我们,给人逮住了,只有一死,认命吧!”它被人杀掉了。第一条鱼奋力一跃,跳进了河里,它拨开溶有同伴鲜血的河水,游向了新的生活。一个盲从,一个行动,盲从者步入死亡的深渊,行动者拥有了新的生命。假如两条鱼都盲从长辈的话语,只会使河水变得更红;假如两条鱼都采取果断的行动,河水中会增添两个美丽的精灵。

别再盲从,别再迷信,只有踏出我们的脚步,才会发现永恒的真理。《孙子兵法》是一部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的著名军事著作,它的诞生却非同寻常。孙武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上有一种公认的说法——占卜定胜负。人们普遍认为上天决定战争的成败,况且古今所记载的也都是应验的战例。面对不可撼动的这块大“石头”,孙武没有停止思考,他认为,若上天决定一切,占卜就能先知,那么人的努力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潜心钻研,不断探索,终于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孙子兵法》,成就了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一幕又一幕。孙武摒弃了谬误,用强有力的臂膀将真理高高举过头顶,撼动了当时的那块大“石头”。

不仅孙武,诸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这些“奇谈怪论”与当时传统思想都是格格不入的,今天却成为家喻户晓的真理。这些巨人的发现,其实并不神秘,只是他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与其他领域相比,政治领域的打破传统需要更大的勇气。商鞅变法,惹来杀身之祸;王安石变法,招来贬谪之灾;戊戌变法,六君子头断菜市口……但是,正是这些“敢挪石头的”人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面对“石头”,挪者留其名,不挪者留的是遗憾。

【简评】

本文把“挪不动的石头”比做一种迷信权威的思想,一种因循保守的思想,然后用典型的事例论述“挪不动的石头”并非真的挪不动,而是人们缺乏打破世俗的勇气,挑战传统的精神。文章立意准确、内容丰富,语言简练。

【总评】

以上三则话题作文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从材料中引出话题,而没有对材料加以提示或限制。面对这样的文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所给材料的关键词语,结合整则材料的主旨,想深想透,准确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