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曾国藩

2009-05-13 08:10张世旺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意涵力行格物

张世旺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大家,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四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在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孔颖达认为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

程颐认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朱熹认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

近读《曾文正公家书》,其论“格物致知”至深至细、通俗易懂,颇受教益。

曾公曰:“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叶付归,与诸弟看。”(《曾文正公家书》卷二第四页致诸弟大达图书供应社刊行本)

毛泽东早年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在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915年8月,在写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说:“尝诵程子之箴,阅曾公之书,上溯周公、孔子之训,若曰惟□兴戎,讷言敏行,载在方册,播之千祀。”

毛泽东在这里把曾国藩与孔子相提并论!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后世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其“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

细读曾公上述宏论,既对“格物致知”深有感悟,更与我辈读书、做文、做人教益匪浅。若我辈以此力行之,勉弟子力行之,则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意涵力行格物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身体力行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坚持实事求是 力行“三严三实”
格物
终身学习在“两富”社会中的意涵与路径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Ethanol Spray-Air Combus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