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说明”

2009-05-13 08:10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小史说明文镜子

徐 江

什么是说明?一般中学老师都是这样给说明下定义:“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与此相关凡谈及说明文的特点时,也都说:“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写作文体。”

在这些解释中,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说明”到底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显然,在已有的各种写作著述中,都没有说明“说明”到底是什么“表达方式”。

人们之所以不能清楚地解释“说明”是什么“表达方式”,归根结蒂是因为所谓“说明”根本不是“表达方式”。在“方式”上很难分清“说明”与其他所谓“表达方式”的区别。

请看下面关于吉林雾淞的说明:

吉林市冬季气候严寒,清晨气温一般都低达-25~-20℃,而从松花湖大坝底部丰满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在4℃,尽管松花湖面上结了1米厚的坚冰。这25~30℃的温差使得湖水刚一出闸,就如开锅般地腾起浓雾。数十里云雾长龙随松花江水源源流过吉林市区,十分壮观。这就是美丽的吉林雾淞得天独厚的原料来源。它使得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的雾淞不仅奇厚(最厚可达4-5厘米),而且结构疏松,因而显得特别轻柔丰盈、婀娜多姿、美丽绝伦。(林之光《我国旅游气象佳景》,见饶忠华主编《感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1、62页)

在这段说明性的文字中如“开锅般腾起浓雾”,“数十里云雾长龙”,“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轻柔丰盈,婀娜多姿,美丽绝伦”这些精美的语言与“描写”有什么区别呢?

下面再看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说明文写法指导》中所选说明文《神话与传说》中的片断:

神话传说有着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神话传说最突出的特征。比如《夸父追日》中的夸父,虽然“道渴而死”,但是临终时还把手中的杖抛弃在大荒之中,让它化作桃林,以寄托自己的不屈壮志。这种想象是多么大胆而又绚丽!又如《嫦娥奔月》中那广寒宫前飘飘而舞的嫦娥,又是多么美丽动人。这种浪漫主义的美好幻想,给古代的神话传说带来了“永久的魅力”,艺术地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征服大自然的雄伟气概。这种幻想又不是毫无边际的,如羿射九日,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已经在用弓箭进行狩猎了。所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又是在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篇说明文除了篇幅简短之外,其阐明神话传说“特点”的方式同论述文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呢?开始总说一句——“神话传说有其鲜明的艺术特点”,然后再提出第一个分论点——“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神话传说最突出的特征。”在讲完“想象”、“夸张”等特征后,又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其次,对自然力的人格化和对劳动英雄的神格化,是神话传说应用最广的一种艺术手法。”每个分论点都有相应传说作例证,如《夸父追日》《嫦娥奔月》以及神农氏、大禹的传说等等。这在形式上可以说是很完备的论述文,虽然简单一点。

至于那些作为说明文的科学小品,其表达的“样态”与“叙述文”相近的地方就更多了。

我们似乎觉得现有的写作原理著作还没有从理论上理清“说明”的本质。人们在意识上仍然是蒙蒙胧胧的,还没有踏进“说明”本质的“铁门限”,所以总是在事物的表面上做文章。

那么“说明”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们所关心的“说明”,其实同我们前边所讲的“论说”、“叙述”、“描写”一样,也是一种有其独特社会规定性的“表达”。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准确地给“说明”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作为写作学中的“说明”,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说明”。比如,你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向你提出要求:“请把昨天出现的问题给大家说明一下。”这时,作为当事人的“你”会把昨天发生的事情从头至尾讲述一遍。这时你的“说明”并不是说明,而是地地道道的叙述。我们要把口语中的观念和一门学科中的科学术语分开,就像我们不能把“叙述”简单地理解为“叙说和交代”一样。我们应该从人们的写作实践中去综合它的本质特征。

说明,是一种表达行为,直接说就是一种表达。这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说明文是这种表达行为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从人们写出来的说明文的实际特点来认识这种表达行为的本质,具体的说明作品折射说明行为的一切。请读说明文——《镜子小史》

镜子,该算是你的老朋友了,每天清晨,当你刷完牙,洗完脸,总会习惯地走到镜子面前,梳梳头,整整衣服,结好领带

然而,你可曾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的“履历”?哈,镜子却有着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呢。

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我国自古便有这样一句成语:“水平如镜”。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吹皱一池春水”,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不久,人们便发明了青铜镜。

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销往日本、朝鲜等国呢。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里的“以铜为镜”,便是指的青铜镜。

在埃及,也很早就有青铜镜了。此外,欧洲人曾制造过“银镜”,而俄国人还制造过“钢镜”。

然而,青铜镜毕竟太晦暗,银镜太贵,钢镜又太容易生锈。

现在,人们所用的镜子,都是又亮、又便宜、又不会生锈的玻璃镜。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的。它的做法是在玻璃上面镀上一层水银。

威尼斯的镜子轰动了欧洲,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东西。欧洲的王公贵族、阔佬显要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抢购镜子。当时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国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镜作为贺礼。这在当时要算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制造镜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保密的。他们制定了这样的法律:谁要是把制造玻璃镜的秘密泄露给外国人,立即处以死刑。后来,驻威尼斯的法国大使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巴黎的密信,叫他想尽一切办法,从速收买几个威尼斯镜子技师,偷渡到法国去。法国大使费尽心机,总算完成了使命。1666年,在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法国的第一个镜子工厂。

镜子,从水面到青铜镜、银镜、钢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玻璃镜,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极、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学家正在试制一种镀铝的玻璃镜。这样的镜子比镀银的镜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此外,人们还用金子、铝合金及其他金属,制成了黄色的、玫瑰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彩色镜子。

科学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镜子的历史也在写着崭新的一页。

“镜子小史”是作者特定说明行为的说明对象,《镜子小史》是作者特定说明行为的说明结果。从《镜子小史》一文中,我们可以体会一般的“说明”本质。

像“镜子小史”一题的选择一样,有价值的说明往往都是选择与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相关的需要了解的知识。

像《镜子小史》一样,特定的说明行为总是相对集中地介绍大量的相关信息,以镜史为线索,展示了镜子的发展历程——“以水为镜”、“以铜为镜”、“以银为镜”、“以钢为镜”、“以玻璃为镜”,还有威尼斯的制镜趣闻以及未来的新型材质的镜子——“镀铝玻璃镜”。

像《镜子小史》一样,说明行为的语言是极其通俗的。对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几乎没有一点文字障碍。甚至行文时还有点娓娓细语进行“对话”的意味,在“说”的过程中,让读者明白,让读者知道。

我们从《镜子小史》一文中可以清楚地认识“说明”的本质。

很显然它传授镜子生产有关知识时的“说明”性质是一种“介绍性”的。什么是“介绍”,如果我们能从汉语这个词的构成根源来研究一下,是非常有意义的。“介绍”一词,准确地体现了“说明”的本质。“说明”就是“介绍”。但不能反过来说“介绍”就是“说明”。“介绍”,《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又黄以周《礼书通故·觐一》:“谓宾以命传介,介以命传绍,以次送传上摈,以告主君。”介是外宾的侍从人员。绍,是绍摈,主方接待人员。“宾”与“主”要通过“介”与“绍摈”的安排、沟通来进行会晤交流的。后来“介”与“绍”二字相连为一词——“介绍”,也就是导引双方相识的意思。“说明行为”就是一种“介绍”,通过“说明”,把各种科学知识,而且是社会其他人研究确认的东西,由作者“介绍”给读者,使这些知识与读者“沟通”起来,相知、相识。你说明给我,我说明给他,迭次相传,愈传愈广。说明文的作者是一位“二传手”。他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旧体系写作原理解释说明,没有抓住“介绍”知识这一本质,所以关于说明的说明,总是说不明白。这样我们再返回来阅读《镜子小史》一文,便会有许多新的感触。显然,作者在介绍那么多的复杂的历史知识时,没有论证的意思,也没有记载的意思,人们似乎对这种性质的文章所讲的一切抱有一种先天的信任,并不要求它提供与所说现象有关的考证根据,只是把它们讲的知识接受下来,储存在自己的知识仓库中。这种情况,使人想起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通论知识》一节关于“解释”的说明,“使人很好地认识其意义和力量,而并不涉及它的真理或证明,如我们看到的那种解释圣经的某些段落的说教或布道的讲演,或者那些关于民法或教会法的某些条文的讲义或讲话就是这样,它们的真理性是预先已假定了的。”说明行为的“介绍性”,也不涉及说明对象的“真理或证明”,它是在确认自己所说的一切是“真理”的前提下进行“说明”的。它是“说而明之”,而不是“论而明之”,也不是“记而明之”。它不承担让你相信的使命,它也不承担保存事相的使命,它仅仅是让人知道。

所以,《镜子小史》虽然集中了那么多的信息,但文化较高的人明显地感觉到,作者介绍的一切,似乎都是搜集来的,作者不是第一发现者,换句话说不是通过较为复杂的科学研究之后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当然也并不是说不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

再进一步说明,所谓作者“不是第一发现者”,也就是指它所传授的知识是第二手性的,或者是间接性的,是经过别人研究考证确认了的。这是“说明”行为的一种本质特性。

人们很少以“说明”来发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对事物的思索,而是以“论”来阐明自己的“科学见解”。复杂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映,人们撰写实验报告,这本来看似具有强烈的“说明性”,因为它像是“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不是靠逻辑推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证明”,是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的特殊形式的阐述证明。它的宗旨是让人们相信这有关科学研究结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科学实验报告,视之为科学研究论文,而不视之为说明文。比如《关于××地区地方病成因调查报告》,这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这种报告的写作行为就属于“论说”,因为这种报告是在论证那种地方病研究成因的确凿性,让人们相信、认识。凡是作者的某种“发现”,都面临着“证明”其“真理性”的问题。一旦这篇调查报告得到鉴定,其结论得到确认,根据这篇报告再写一篇《关于××地区地方病的成因》的文章,就不再是“论说”行为了,而是“说明”行为。原因不在于前者标有“报告”字样,而在于后者所写是据前者的调查而来,它所讲的已不是第一发现,它不是说明那“成因”的可靠,而是让人们知道、认识,从而加强防治的自觉性。因此,“说明”所传授的知识虽然也是“科学”的,但不是首次发表的,不是作者直接研究所得的。当然,一个研究者关于自己研究成果的“介绍”则另当别论了。它不需要证实,而是已被证实的。这是“说明”在内容上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介绍性”、“讲解性”、“解释性”的根本。

这样我们可以给“说明”下定义了: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已被确认了的科学研究结果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还要再解释一下定义中“其他不需再确认的”含义,就是指有些说明对象的属性,如颜色、外形等属性,可能是经作者观察所得,但它是直观的无需再论证的,仍然是属于被介绍的属性。■

猜你喜欢
小史说明文镜子
神奇的镜子
说明文阅读专练
空镜子
能量小史
他者的镜子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火力机动发展小史
俄罗斯空降兵发展小史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