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9-05-13 08:09雷纯尧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雷纯尧

摘 要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和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我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目标和思路不清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较低,文化生命力弱,经济文化无民族无特色和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文章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抓住民族特色、调动民族群众、提高科技教育和协调城乡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十六届五中会会公报建议中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也把建设新农村摆到了显要位置。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较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没有特色,缺乏生命力,模仿刻画现象严重,在教育方面科技教育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贫富差距大的现象。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我省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立足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实际,深入研究我省少数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当低级的需要(如生理安全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1] P119。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民族群众告别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基本上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需求,但文化建设就显得相对落后,基本上不能有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加强我省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它还涉及到人们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过程。这就对人们包括广大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良好民族文化环境的薰陶和潜移默化。因此,建设我省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省一些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许多民族群众仍然拒绝市场观念,存在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等思想障碍,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就是要求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全面提高民族群众的素质,以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和经济中懂得精于核算,善于管理,降低成本,重视质量和效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

加强我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为我省民族地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把民族群众从消极无为的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用新的价值观武装广大民族群众。通过加强我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使广大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手段,教育民族群众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克服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新农村社会稳定,从而使我省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其内容贯穿在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是影响经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政治文明建设而言,只有使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等深入人心,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卓有成效,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基础性工作,因此,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才能实现我省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有效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二、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展开,解决目标不明,思路不清的问题

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文化,提高民族群众收人,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所谓“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内容。“和谐社会”的目标,经济是基础,培养新型农民是内在要求,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基本的标志和条件。我们在早期的农村建设中,就存在目标不明,思路不清的现象,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出现发展滞后状态。比如在一些地区,全凭在任基层干部的个人意愿,一人一个目标,一天一个政策,既劳民伤财,又影响地区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展开,首先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列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这是一个大前提和原则,其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所作的历史考察。只有把农村文化建设纳人奔小康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有效推动农村奔小康进程,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三要建立健全行政机制,提高基层组织效率。“十一五”规划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我省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各项制度,把文化建设渗透到整个新农村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去。

(二)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特色传统文化展开,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命力弱的问题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厚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富积的文化资源。如苗族服饰文化、布依族的蜡染艺术,彝族的节日文化等。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土壤,建设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的历史条件。若我们离开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只有依托我省现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基础,继承与借鉴相结合,吸收与改造相结合,强化和发扬优秀部分,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部分,才能焕发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省目前的民族文化建设中,许多地区存在重复建设,刻意模仿的现象。我们弘扬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优秀的部分,是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正作用的文化力量,而不是如有些地方所搞的模仿、臆造、陈列和仅供观赏的文化展品。只有从本民族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出发,利用自己悠久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运用现代市场机制经营发展,装点民族群众自己的新生活,才能赢得民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形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我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解决我省民族地区文化生命力不强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积极调动民族群众这一建设主体展开,解决民族群众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所以,民族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我省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和成效。当前,缺少好的活动载体仍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难题,民族群众是最朴实、最讲实际的,只有从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民族群众关心的问题人手,找准植根于民族群众生活中的文化活动载体,才能激发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2] P31。在积极调动民族群众时,要注意: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民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创新,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艺术创作,提高文化艺术产品质量。加强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基层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进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扶持方式,促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四)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科技教育这一建设主题展开,解决民族地区农业科技量不高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和战略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贵州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欲迅速摆脱贫困,生产力与农收科技要实现质的飞跃,建设新农村新文化,关键还得看科教兴农。一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除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己出台的筹措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外,还应调动各种社会企业组织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科教内容。一般说来,对农民的教育类型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要做到这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基础教育是根本,职业教育是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三是要创新农村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比如加大农村技术人才的输入和培养,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科技创新体制,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民族地区农业的合作,实现科农携手的良性循环。

(五)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城乡协调发展这一建设纽带展开,解决民族地区城乡贫富不均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繁荣,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省的民族地区,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民族地区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文化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在我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发展模式。根据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农村文化供应不足,缩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靠各级政府在政策上支持,扶持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的力量,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鼓励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锻炼,发挥知识扶贫的作用,丰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上台阶。

注 释:

[1] 兰 苓. 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 彭幸国.简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载体[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