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鹏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与汶川相距90公里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受灾情况非常严重:房屋垮塌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员伤亡五千人以上,被垮塌山体掩埋五千人以上。
地震发生时,有这样一个人:
他被县委礼堂天棚一块很大的装饰板砸在背上,把衬衫砸出了一个洞,把他砸晕了。清醒后,他使了很大的劲从废墟中爬出来,立即抢救遇灾的群众;县委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他受命带领一名警察和一名教师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徒步20多公里到绵阳向市委报信。正是他的及时报告,四川、中央、全国乃至世界很快都知道了地震灾情;他带着救援队伍再次穿越死亡地带回到北川,一时间,国际国内的救援力量、救援物资涌向北川,一场生死大营救在方圆2879平方公里的羌乡大地上紧张展开。这个人就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理效。
四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全世界的媒体都大规模地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打破惯例,全天24小时报道。为什么八个多月后,看了四川绵阳市委组织部于去年9月拍摄的反映北川羌族自治县抗震救灾的电视纪录片《使命如山》(以下简称《使命》),仍然能使我们感动?细细品味,不难得出答案。
第一,《使命》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传达了我们所不曾知道和想知道并且也应该知道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情况,所以仍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感。每个事件、每个段落开头都以黑场的方式庄重地打出白色的字幕,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这五个重要的新闻要素。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层次分明,节奏明快,情景跳跃,引人关注,有效运用了电视技术的特长,极有可视性。
第二,《使命》不仅有编导(同时也是采访者)的叙述、补充、串联和评述,还有被采访者的亲历述说,以及地震后遗留下来的衬衫、皮鞋、党旗等物证,因而再现了已经发生的事,还原了事实的真相,这与那些用模拟、摆拍、“真实再现”甚至虚构的表现手法有本质的不同,具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性。
第三,最为可贵的是,《使命》很多镜头是我们党员电教中心的干部在地震的第一时间在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抢拍的珍贵画面,这些原始的、不加修饰的,甚至来不及顾及拍摄效果的客观的、真实的记录展示了可信的、最有价值的人和事。由于时空同步,视听同步,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场感,避免人们因为看不到直接的事发现场记录而产生间接的认识和理解。
地震发生两个多月后,绵阳市委组织部接受了拍摄王理效的任务。尽管对刚刚发生的灾难已经很熟悉了,但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来记录王理效的故事,编导者精心思考,选择了王理效当时穿的“T恤衬衫”、勇闯死亡通道去报信时穿的满是泥土的皮鞋和他带领火线入党的新党员宣誓的红旗这三件后来被北川地震博物馆征集“5·12”地震特殊纪念物的物品作为展示王理效事迹的切入视点,以王理效的讲述追述刚刚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增强了电视片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共鸣。王理效的追述,感人之处在于实话实说,没有大话、空话。比如:讲到当时的感觉,王理效说:“当时很难受,感觉到北川遭受的这种灾难,是史无前例的,也感觉到北川就像是毁了,感觉当时很无助很无奈。”讲到报信见到市委领导,王理效说:“当时很激动,因为一个受了重灾的地方,应该说带着县委县府和受灾老百姓的这种重托,从灾难现场出来,这个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市委主要领导过后,那个心情啊当时是一酸,就控制不住,就像一个孩子找到了家。”
作为北川的高层领导,王理效有铁一样的党性和信念,但他的情感并非像铁一样的冰冷。得到王理效的报信后,绵阳市委立即安排队伍救援,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派出所指导员苟开全说:“当时王理效激动得哭了。”
《使命》的高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看望慰问北川县委组织部全体同志并授党旗,李源潮说:“你们组织部是一个坚强的集体,我们中组部有一面党旗送给你们,送给你们这个坚强的集体。”
这段画面可贵之处在于是现场拍摄的记录而不是事后的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