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昭,冯 达
摘要:在写作训练中,部分学生存在消极心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存在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三方面,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存在逆反、急功近利、自卑、懒惰等心理因素;教师投入精力不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欠完善,应当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解决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设置训练内容,将训练内容推向多元化;提升教师自身能力与修养,使之达到胜任训练工作的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关键词:写作训练;实践教学;消极心态;对策
收稿日期:2009-10-28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2006-YGH033)
作者简介:刘昭(1974-),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写作学研究;冯达(1983—),女,黑龙江伊春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写作学研究。
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提升写作水平不但要学习并掌握写作理论,更重要的是进行实际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必须是大量的和经常性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能力的锻炼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磨练,磨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然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一部分学生对待写作训练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是抵触的,对于教师布置的训练题目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照搬照抄。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水平的提升显然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就学生在面对训练时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解决办法。
一、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
学生消极对待写作训练,从写作过程中的作者主体性和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地位来看,有两个方面:即内因——学生主观能动性问题;外因——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一)主观方面
1.逆反心理的作用
面对写作训练,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兴趣而且存在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更多的来自于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始终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诟病的对象,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依然无法根除。这直接导致在中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片面以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尺度追求一种畸形的质量。在写作要求上对描写方法、抒情方法、修辞方法等一些具体写作技巧的要求,对弘扬爱国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等主旋律的要求以及对从实际考试情境出发对写作“效率”的要求等。在这些要求的束缚下,学生很难写出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文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写作丧失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是正常而无可指责的。
2.急功近利思想驱使
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来讲,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心理,但具有战略意义的远景目标更为重要的。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受目前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心理浮躁,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为以后的发展做长远打算的思想觉悟。因此,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过级热、考证热甚至家教热和打工热。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练习写作这样一个见效慢、耗时长的素质提高行为,在校园中必然会受到部分学生的忽视和排斥。
3.自卑心理所致
众所周知,对于写文章来讲,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高难成成品,文化底蕴不深难出精品。文从字顺、表达准确是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修辞、用典、结合当下文化情境等方面是提高作品质量的不二法宝。这些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在中学乃至小学便受过相关训练,另一方面更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积累,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如果没有上述两方面准备,就很难写出有水平甚至是合乎要求的作品。这就导致文字水平、文化底蕴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自己勉强而为之的文章时,总觉得不满意甚至心生厌恶,这样几次训练下来,不但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很容易让学生面对老师给出的写作题目时产生自卑心理,而造成抵触情绪。
4.懒惰心理作用
写作是一项苦差事,这点没有人能够否认,然而当今的大学生,这批出生于八零后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很少看到吃苦耐劳的传统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经济温床上滋生的享乐主义社会心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吃苦只是一种历史记忆而非当下的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甚至表现出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品行特征。在这种不良观念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他们怕吃苦,抵触写作训练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二)客观方面
1.教师投入精力不够
写作训练对学生来讲是一个繁重的脑力劳动任务,同样,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件费时、劳力的工作。事实上在一次完善而规范的训练活动中,教师的工作任务是艰巨而且繁重的。从布置题目,作业评改到最后的课堂讲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而目前的情况是,高校教师的精力普遍被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及职称评审、学历提升等工作和事务所牵扯,加之学校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政策作为保障,课堂以外的写作训练很可能流于形式。
2.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写作训练是高校写作课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2007年教育部就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国内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积极在各个学科中加以开展。但由于这一教学模式在某些高校或者某学科尚属新鲜事物,因此相关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诸如学分的设定、教学效果的考查、学生成绩的评定与折算、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等等,而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消除消极心态,完善训练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思考
显然,要想提高写作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训练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训练效果,不断将写作训练活动推向纵深。
(一)训练内容多元化:达到训练目的有力手段
高校基础写作教学中的文体类型主要包括散文、杂文、文艺评论、消息、通讯、学术论文等,实际上从功能角度来看,这些文体可以宏观的分为两类,即文学创作和实用文体写作,而二者的作用与功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那么实用文体写作则可以看做一种技术;文学创作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趣味,而实用文体写作对于完成学业、上岗就业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因此,要想消除学生的消极心态,激发训练热情,可以从训练内容设置入手,针对学生个体的兴趣特点,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写作训练。
1.通过倡导文学创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文学更具高雅性和可实践性。尽管商品经济促成的浮躁心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消费主义文化环境催生的通俗化精神产品已经全面占领文化市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每年图书市场会出现数以千计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家、诗人仍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提出“纯文学不死”[1](P.4)。纯文学在社会上仍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大学校园中,文学创作也是部分学生热衷的业余生活,这一点通过学生们的网络博客便可证实。因此,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形式作为写作训练的组成部分,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达到引发兴趣的目的。而从教学效果层面来讲,文学创作训练一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此,河南平顶山学院的武少辉同志曾在《“仿诗写作”与现代写作实践教学探析》一文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2](P.67-68)笔者便不做赘述。
2.通过实用文体撰写训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孔子的教学理念之一是循循善诱,就是说教师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特征对其进行引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只考虑教学规律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可以说中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规训”式而非“诱导”式的。也就是说,面对学生我们经常说的是:你们应当怎么做,否则就会怎么样。事实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有时候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如何看待学生的急功近利心理问题。笔者认为时下校园里流行的过级热、考证热甚至家教热和打工热并非体现了学生的不务正业,实际上这些行为背后的主导原因是学生对就业压力的反应,希望通过增加学历的含金量和自身的工作能力更好的迎接毕业求职的挑战。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写作训练开展前可以和学生讲清楚这项训练在今后工作中的实用价值,讲清楚找工作固然重要,但如果就业以后实际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发展甚至稳定,实用文体撰写训练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因为任何一个脑力劳动岗位对于文字能力都有一定要求。通过这样的解释,必定能够说服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对训练发生兴趣。而在设置训练题目时不妨通过“让学生利用校外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秘书等相关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的“拟岗实践”等方式达到最佳效果。[3](P.55-57)
(二)教师自我修炼:提升训练规格的必由之路
教育界有一个常识,就是“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行之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并不断提高训练规格,教师就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的抽出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完善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来满足这一工作的实际要求。
1.坚持全面训练理念,保证学生人人有所收获
所谓“全面训练理念”,通俗的说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以上我们针对学生主观上消极应对写作训练原因中一、二两种情况提出了对策,那么对于懒惰和自卑的学生,我们也不应放弃和抛弃。懒惰是一种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养成的。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根除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至于具体对策,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严格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的手段来威慑这部分学生。而自卑心理更多的是由外力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妨通过思想工作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从理智上说服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基础理论知识,晓之以理;还要从感情上打动学生,动之以情。”[4](P.131-133)让他们拿起笔重新投入到写作训练当中,此后还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表扬方式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彻底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
2.坚持多元化写作训练模式,实现师生写作能力提升
文学性文体和实用性文体兼而有之的多元化写作训练模式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的主要是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实用性文体,至于小说、诗歌等文学性文体对于我们来说一般情况下只是审美或批评对象,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创作,这种转化过程何其艰难!然而,将写作训练这一教学工作推向纵深并无终南捷径,不动手实践就难以真正理解学生的作品。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功夫,一起练笔,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此外,教师不但有理论积累,还有创作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服气”。
(三)健全管理体系:推进训练活动的有效保证
建立健全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对于写作训练的顺利进行来讲至关重要,只有确立体系化的管理制度,训练工作才有参照的标准和尺度,才能达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行为的规范化,并起到激励教师工作热情,规范学生训练态度的作用。而这一体系应当从宏观教学管理角度出发,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接轨,做到最大限度的全面细致。
此外,保证实践教学物质投入的措施及方案也应当纳入到这一体系当中。所谓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于师生努力,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教学设施的完备。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写作训练效果,就必须进行一定投入。如通过创办内部发行的,基层教学单位的报纸、刊物,为学生打造练笔平台;通过征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利用网络平台,以建立原创文学、理论网站的形式推广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而调动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武少辉.“仿诗写作”与现代写作实践教学探析[J].和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4).
[3]韩翠玲.对应用写作课程实验教学与拟岗实践教学的思考[J].兰州: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4]任继梅.高校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