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楠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家庭德育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重要性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苏楠(1987-),女,河南许昌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形成,甚至整个人生道路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最早阶段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家庭不像学校那样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孩子教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品德教育,即德育。家庭德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教育过程。[1] (P. 98)《公民道德建设设施纲要》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未成年时期是养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他们早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家庭德育,而且这将伴随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有显著的渗透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家庭德育对未成年人一生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当前出现的未成年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网络成瘾、吸毒、自杀、违法犯罪等现象,都与其家庭德育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良好的家庭德育是使孩子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家庭德育首先要培养未成年人最初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其次还要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如: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遵纪守法、谦逊等等。培养孩子从小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必将使其终身受益。
(二)家庭德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因为人出生后首先进入的是家庭生活。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地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人们的品德基础方面,特别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家长只需在孩子入学前对其进行教育,入学后就全部归老师和学校管理了,学校德育必须要有家庭的支持、配合和强化,其主导地位才能保障。
(三)家庭德育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礼记》中说到“一家兴仁,一国兴仁;一家兴让,一国兴让。”这就把家庭德育置于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说明我国古代早已十分重视家庭德育在治国平天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修身”、“齐家”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基本单位,家庭德育的好与坏不仅仅关乎小家庭,更是与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息息相通的,关乎国家的命运。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变革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应该德智体美劳并举,德育首位。家庭德育作为最基础的德育环节,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未成年人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注重物质付出,轻精神上的关心
卢梭曾说过可以使孩子成为不幸的方法就是对她百依百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在物质生活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固然是必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关怀与慰藉更为重要,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然而有些家长则忽略这些,以为金钱可以弥补一切,从而很少或从来不与孩子谈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反而会拉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家长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陷入“重智轻德”的误区
家长不惜重金让自己的孩子进“重点学校”、“名校”,不顾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负担很重又利用节假日让孩子参加各类的学习辅导班、特长班,有些家长甚至用暴力逼迫孩子学习……这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司空见惯。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家长们忘记了家庭的育人功能,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从而陷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孩子的智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家长德育意识淡薄,把培养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学校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数家长的良好愿望,但是不少的家长却将培养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学校教育上,不惜花大量的金钱,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家庭起着基础性的、难以取代的作用,将对孩子的一生发展产生影响,学校德育如果没有了家庭的支持和强化,就会产生“1+1=0”的现象,同样难以凑效。
(四)一些家长德育能力较弱,德育方法不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的家长权威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以平等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而是以“上对下”的权威方式来教训孩子,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有些家长甚至动不动就打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势必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都有着很强的可塑性,父母的行为是否检点、品行是否端正,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家庭德育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要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摒弃“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家庭中,教育子女怎样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和根本任务,也是当代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明是非,知荣辱,是立身之本,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它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又体现了新世纪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特点,是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的完美统一和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家长以身作则,创立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马卡连柯曾对儿童的家长们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讨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2] (P.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