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临清在明清两代属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商业重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籍运河流通之便,以南粮北运为契机,逐渐发展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品和粮食中转贸易中心。经济的发展,使其政治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明弘治二年(1489年),临清由县升为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又升为直隶州。但是自近代以来,临清发展被边缘化,进而渐趋衰落,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商路变迁;社会原因;经济因素。
关键词:近代;临清;边缘化;原因
收稿日期:2009-11-06
作者简介:张春红(1980-),女,山东聊城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经济史。
临清位于山东西北部,北界直隶,西近河南,又扼踞运河与卫河的交汇之处。据《临清县志》记载:“临清虽无高山大川,然汶卫交渠,千樯雲集,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固南北之咽喉,近畿之锁钥也。”[1]同治初年,山东巡抚阎敬铭奏报临清关税短缺原因时称:“临关全赖汶、卫两河商贩空重船只往返流通,(关税)庶可征收足额。自南粮不行,冬挑停止十有余年,兼之黄水穿运,河身极形淤浅……汶河上游张秋一带竟至淤成平地”。[2](P.389)到1900年,清廷下令湘赣等6省漕粮一律改折银两,河漕运输遂告终止。随着运河经济功能的丧失,居于交通要冲的临清,顿失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发展被边缘化,与山东东部及其他东部沿海的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粮食属粗重商品,故其流通与水道密切相关。京杭大运河循山东西境穿鲁西平原而过,是山东西部粮食流通的干线。[2](P.310)自会通河成,海运、陆运俱罢,漕粮全部改由运河输往京师。明政府在临清设仓,一部分漕粮“许粮户赍银经赴水次”,就近买粮交纳,至清乾隆年间,临清逐渐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临清城内经营粮食的店铺多达百余家,年交易量达五六百万石至千万石。然而由于运河淤塞,海路畅通,商路变迁,运河漕运功能逐渐丧失,到1900年,清廷下令湘赣等6省漕粮一律改折银两,河漕运输终止,临清已不复昔日繁华。
在明清时期由商人资本控制活跃在运河沿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临清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转运贸易的兴盛与发达,正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还不够发达基础上的表现。[10]临清正是籍运河流通之便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依靠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的有利条件,成为南来北往及西向运输的“舟航之所必由”。[11]自河漕停废,昔日由于运河交通便利而盛极一时的临清商业迅速衰退,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经济的主体。传统的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产量低而不稳定,极易受水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民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所以漕运停止后临清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民国.临清县志——疆域志[Z].山东聊城档案局藏,1934.
[2]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J].东岳论丛,2008,(3).
[4]民国.临清县志——大事记[Z].山东聊城档案局藏,1934.
[5]民国.临清县志——经济志[Z].山东聊城档案局藏,1934.
[6]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六,万历三十年九月丙子[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7](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8] 东昌府志:卷二——风俗[Z].
[9] 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2).
[10]魏梦太.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11](清)于睿明.康熙《临清州志》卷四——文艺[Z].
[责任编辑: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