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敏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率。方法 收集本院2000-2007年住院病例110例子宫腺肌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以35~40岁最多占82.6%,痛经占72%,月经过多占63.2%。术前诊断率仅占40%,B超诊断占44.3%。结论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与内分泌失调、医源性损伤和炎症刺激等综合因素作用有关,临床术前诊断率很低,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必要的盆腔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达到减少误诊,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的目的。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痛经;病理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原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宫腔内操作有关,以进行性痛经为其主要症状,但也有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妇科手术后病理发现。以下就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子宫腺肌病作一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妇科患者,开腹手术行子宫切除的70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腺肌病110例,单纯子宫腺肌病41例,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62例,腺肌症合并盆腔内膜异位7例。
1.2 方法 对110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诊断标准:在子宫肌层中见到典型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结构, 呈形态大小不同的片状或岛状散在分布或聚集呈瘤样改变, 腺体大小不一, 部分腺体呈不规则囊性扩张, 部分腺体处于不同程度增生期改变, 少数可见分泌期改变,侵入肌层的内膜小片深达一个低倍视野深度以上[1]。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子宫腺肌病110例,占同期子宫切除700例的15.7%,年龄30~58岁,平均41岁,以35~40岁为最多占82.6%。孕次1~5次,平均2.5次;产次1~3次,平均1.4次;经产妇7 4例占67.3%,有人工流产史75例占68.2%,有剖宫产史21例占19.1%。
2.2 症状 有痛经史75例占68.2%,月经过多70例占63.6%,月经紊乱27例占24.5%,月经异常94例占85.4%,无症状者16例占14.5%。本组单纯子宫腺肌病病例子宫均不超过孕12周,大于12周常合并子宫肌瘤。
2.3 术前诊断 本组患者术前临床诊断为腺肌症40例占36.4%,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78例占17.6%,而单纯误诊为子宫肌瘤48例占40.3%,本组110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诊为腺肌症48例占43.6%。
2.4 手术所见 子宫多呈球形增大,质地较硬,如孕12周大小19例占17.27%,稍大16例占14.54%,大于12周3例占2.72%,最常见的子宫增大如孕8~10周大小者60例占54.54%,腺肌症合并盆腔异位症12例占10.9%。
2.5 病理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均匀弥漫型69例占62.73%,其次是子宫后壁36例占32.73%,前壁5例占4.55%。两处以上病灶32例占29.09%,。
3 讨论
3.1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病[1]。以往曾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非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症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示区别。由于子宫腺肌病的确诊需根据病理诊断,不可能在人群中进行普查,因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详。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因素和机制不太清楚,其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尤其多产妇女,不少有流产、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史,所以一般认为是由于分娩、宫腔手术操作等造成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发病。有文献报道,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孕次、产次、人工流产次数和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均高于对照组[2]。
3.2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也常合并月经过多,但有的症状不明显, 甚至无症状。本研究统计,痛经75例占68.21%,月经增多70例占63.6%,无症状者16例占14.54%,由于临床表现各异,仅依据一般妇科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病,准确性较差[3]。
3.3 由于子宫腺肌病最准确的诊断方法是MRI,而确诊需要病理诊断,临床不易做到。符合子宫腺肌病诊断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的报道,基本上均为个案报道,国内有关药物治疗的报道,绝大多数是依据临床和超声检查进行诊断或是术后回顾性总结,所用药物有达那唑、孕三烯酮(其他名称:内美通)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用药剂量及方法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4]。达那唑或孕三烯酮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主要是缓解痛经症状,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可使患者闭经,痛经症状消失,子宫体积缩小,停药后有发生妊娠并分娩的报道。
3.4 由于腺肌症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临床医师对多次妊娠者、有宫腔操作手术史、并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应倍加警惕,如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均匀增大呈球型,质硬有触痛,经前检查子宫触痛明显且大,经后相应变小,应考虑子宫腺肌病可能。
参考文献
[1] 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82.
[2] 石一复.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诊断及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3): 163.
[3] 石一复.子宫内膜异位症.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2.
[4] 周应芳, 白文佩.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