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秀
摘要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高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肩负传承传统文明精髓的神圣使命。笔者认为,关注艺术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并思考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途径,对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礼仪 道德素质 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21世界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庄重大方、热情友好、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和诚实、宽容、谦让的待人态度,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1 追溯:校园礼仪的精神力量
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涵养来维持的。礼仪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有助于人们在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的引导下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具有价值评判功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即具有引德、显德、保德的德育功能。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史上,“礼”就被看作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古希腊哲人郝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可见,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礼是何等的重要,传统礼仪的精髓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反而不断丰富、演化。
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个体,其礼仪行为是他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1.1 知礼行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礼仪是一个人良好内在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是真正优秀的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应该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品德涵养的统一。从出生起,我们就受优良的传统道德熏陶,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在社会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爱护环境、善待自然;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诚待人、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在对外交往中,要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大学生只有知礼行礼,才能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1.2 知礼行礼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社会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学习礼仪,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能使大学生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情绪。这样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而且对大学生个体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1.3 知礼行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是为人之本,大学生首先是一个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人性因素如“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可见,礼仪教育有助于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 透视:艺术院校校园礼仪的现状及根源
说到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很多人用“礼仪缺失”来形容,看似夸张,但事实确实不容乐观。我们可以随时列举一些与和谐校园格格不入的现象,例如:校园内人为破坏花草树木、公共设施等;宿舍内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在图书杂志上乱涂乱写;食堂里随意插队、敲瓢打碗等;课堂上嬉闹喧哗,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随意接听手机,迟到不喊报告等;考试作弊日新月异,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校园穿拖鞋、吊带、露背装、短裤者,头发五颜六色者大有人在……所以,不少专家学者一提到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就说“大学生真的该学学礼,学学怎样为人处世”。
让人深思不解的是,从出生时起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为什么经过若干年的基础教育,礼仪素质还达不到起码的社会道德标准呢?
深究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当今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们极端自我,不知天高地厚,缺损人伦观念。(2)社会环境原因。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从小学开始,社会舆论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是否用功读书,是否排名在前”。当孩子考入某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时,举家为之欢欣鼓舞,此时谁能清醒地意识到他体内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与“道德细胞核”。(3)学校教育原因。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但目前很多学校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系统培训。使礼仪教育不能呈现为一个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过程。
3 反思:艺术院校校园礼仪教育的探索
3.1 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要想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礼仪的素养,必须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礼仪教育,一般人都认为是基础教育,礼仪教育应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教育并学习的行为规范,如果到了大学还要让学生再学习礼仪知识,似乎显得有些徒劳。其实不然,礼仪是属社会主义道德的范畴,有其崭新的内涵,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德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理应随着时代而不断巩固和丰富。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礼仪教育不可或缺。校园礼仪不仅反映学生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等),更能折射出整个校园的道德风尚(校园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学生素质等)。高等院校在抓德育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用美好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行为,使学生真正“知礼、懂礼、行礼”。让“知礼、懂礼、行礼”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并成为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
第二,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即礼仪教育应实际操作密切相关。不能把礼仪教育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同时,礼仪教育要知行统一。即掌握了规范和要求后,就应该付诸行动。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3.2 立足实际,找准抓手
(1)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纯洁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是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包括学校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广义来说,则是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其具有超前性、稳定性、影响的非强制性、持久性、广泛性、实践性。
因此,学校可以着眼于校园文化这一无形的环境因素及教育力量,围绕文明礼仪的主题,倡导全员育人、全员自育,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抓好教师的榜样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方面,身在校园,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社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真正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善美的心灵教育、引导学生。
(3)强化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由内力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高校要引导学生由强制学习礼仪到自发学习礼仪,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或开设《大学生礼仪》选修课,在教授学生礼仪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礼仪知识的重要性,并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践行礼仪规范。避免只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而忽视礼仪教育,使部分学生产生误解,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搭建多方位教育平台,强化和辐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主体力量,如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效果;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礼、懂礼、行礼,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发挥寝室建设、班级建设、社团建设、网络建设的优势,使礼仪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公德,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传导效应。
参考文献
[1]高桂云.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思考.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9(3).
[2]王慧玲.论礼仪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论与实践,2005(8).
[3]刘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26).
[4]王景平.礼仪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2).
[5]张沧丽,田晓丽,韩彦江等.关于高校校园礼仪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