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009-05-12 02:34李竞克
科教导刊 2009年31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改革

李竞克 侯 琳

摘要高职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或进一步简称为“高职”。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完成这个目标,改革必不可少。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改革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特点:(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4)“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6)以人为本。

在我国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中,随着沿海开放城市产业的升级换代,随着西北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两大战略的全面铺开,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反思高职教育现状

探索高职教育模式,首先要对高职教育现状进行反思。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演示实验为主,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

技能型的人才不是课堂“灌”出来的,而是经过实际训练打造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不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和标志。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2 高职教育存在问题

(1)投入还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2)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3)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4)“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5)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3 发展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将继续扩大,各地区发展趋向理性。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将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将继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由于国家实施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等重大工程,高职院校的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将取得明显进展。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学生”概念,超龄学生的数量将明显增多;学制趋于灵活化,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4 尴尬境地

1999年后,社会上对高职具有了一种非理性的狂热激情,特别是对高职面向普通高中招生的举措,也就是说,扩大招生范围减少了传统意义上的落榜生。参加高职的录取并不意味着对高职的认可,他们是来参加高考录取的,不是参加高职录取的。

在考试形式上,高职虽然是省市命题并组织考试,但仍是统一考试,和普通高考同步进行,招生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之后进行,这就是高考制度历史上通称的“单招单考”。但是,高职招生仍沿用的是普通高校选拔的模式,也就是通过分数来选拔,特别是普通高中分流出来的考生,除了分数,似乎就没有其他科学的参考标准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高职和1997年定位的高职招生推荐和入学考试相结合发生了背离,高职从考试到招生具有和普通高考同质化的特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对于考生而言,参加高职的录取并不意味着对高职的认可,他们是来参加高考录取的,不是参加高职录取的,也就是说通过这个途径是来实现“上大学的”目的。这样,高职的学历定位就暧昧起来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上,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职是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算老几呢?1997年的解释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俗话说,相当于大专,现在更暧昧了,通称为高职专科。高职是什么学历?高职是干嘛的?

5 结语

要使高职教育抓住历史机遇,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的价值,未来的高职教育政策在思想观念上,要体现“大职业教育”的视野。即在纵向上,构建高职教育完整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在横向上,设计与高职教育系统沟通的渠道,搭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由此,在社会心理上有利于克服高职教育就是低学历教育的偏见,在办学上有利于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激发高职教育的活力。

在目标确定上,未来高职教育政策应在稳定规模的同时,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打造高职教育特色为中心工作。为此,高职教育的政策必须具有创新性,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切实推动高职教育更紧密地与市场相结合,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紧密结合。

在发展策略上,未来高职教育政策必须推动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大幅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因为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处于初创阶段,经费不足仍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提高的瓶颈。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A].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85.

[2]刘光.1949—1987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Z].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21.

[3]潘懋元.20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序)[J].江苏高教,2004(4).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特点改革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