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妍 周玲玲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都要求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或B级的水平,但调查发现AB级考试的通过未必说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符合教育部高教司规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这是因为A、B级考试不能对写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将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英语写作 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写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中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能力也称书面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普遍不高。经过笔者对本院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最难学的是口语,其次就是写作。他们虽然经过了中学时期的系统学习,但多是为了应试。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很少主动接触英文环境,英语学习途径过于单一。尽管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都能通过B级考试,但B级写作部分考查的内容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很大欠缺,不能把我思我想淋漓尽致的反映在文章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问题,提高写作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几点对策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近几年来,针对“哑巴”英语,听说能力受到了关注,阅读能力也得到了重视,相比之下,人们对写的教学意义就显得估计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具备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去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利于获取更多知识和进行情景创设(如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叙述故事等)。老师要适时加以指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既开阔了思维又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充分利用课本,垒实写作基础
高职院校除英语专业的学生之外不再另设英语写作课程,这与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课程多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课本里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在我院讲授的《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中,分别设置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听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对写作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多做小组练习。课本的每个单元都有两个精读短文。这样教师应在课上多注意讲解句子结构的分析,篇章结构的把握等,让学生在讲解中多体会,为他们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词汇、词性,力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调查发现学生作文中单词拼写错误经常出现,有的是笔误,而有的则属于基本功不扎实,记忆效果较差。丰富的词汇量会使学生更灵活的把握文章。
3.转变学生思维方式,避免汉语思维迁移现象的发生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汉语与英语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汉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干扰问题,即负向迁移。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教师应帮学生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纠正不正确的写作思维方式。同时坚决避免先打好汉语草稿,再进行逐句翻译的做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防止出现中式英语现象,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适时布置作业,及时讲评
培养英语写作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将知识领会贯通,变为技能。教师可以隔几天布置一篇作文,可以是命题作文,也可以是开放作文。教师要收集、提供不同文体的写作素材,以供学生参考。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着手,如何表达通顺的语义。久而久之学生已习惯了这样的练习,文章的内容也会丰富一些。教师的讲评在这一阶段必不可少。讲评可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若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可以采取抽查不同程度学生作文的方式来批阅,讲评典型错误,讲解范文。
值得注意的是,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单靠以上对策是不够的,这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广大教师需因材施教,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适合本校学生的英语写作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汪福祥.英语写作构思与技巧 [J].外文出版社,2007,1.[3]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October2000.[4]刘欢.大学英语写作现状的分析与改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2.[5]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