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策略

2009-05-12 05:58罗有岩吴晓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父与子阿曼父爱

罗有岩 吴晓红

文本解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一段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通过对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阿曼达的父亲因为有爱,坚持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成功。爱,正是伟大的父子真情至爱,创造了这一生命的奇迹,生命的赞歌。

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题材,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从中受到至爱亲情的感染。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难点是揣摩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深的父爱。虽然文章感人至深,不过备课时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是遥远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也极少有体验,加上文章值得细细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比较复杂,因此,在实施教学时,要重朗读、重感悟语言、重情感体验,要在听、说、读、悟、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定位,对照课标要求,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与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新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词佳句。(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揣摩和品评、感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初步感知作者借助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来刻画鲜明形象的表达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体验,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从而受到爱的感染,爱的教育。

教学理念:

一、以疑促读,引导探究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课教学拟以疑问促阅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质疑的学习过程。上课伊始,针对课题质疑,带动全篇的阅读;之后,针对父亲在废墟中不停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激活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做能删繁就简,使教学目标集中,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聚焦形象,感悟大爱真情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文学理论中最朴素的基础论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对形象的感悟应该重于对观点的领悟。教学本文要抓住父与子这对鲜明的形象,以他们始终信守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诺言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并建立起这样的形象——“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形象时,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随着语言的层层叩问、情感的步步推进,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与子形象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培养了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1?郾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2)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郾读通课文,捕捉感受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习惯用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课文旁边。

(2)师生交流。①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重点交流对“地震”、“废墟”、“坚定”、“颤抖”等词语的理解。②在同桌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读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1?郾默读课文,针对课题质疑。

当你刚接触课题时,曾产生过疑问吗?(学生也许会问:课文写哪里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郾深读重点段,引发质疑。

课文第12自然段是描写父亲的重点段落。深读这一段,对理解父亲“了不起”很有益处。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提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也可以提涉及表达方法的问题。(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8个小时,而要从第8小时写起?父亲挖得那么辛苦,为什么没有人来劝阻他?为什么父亲挖了38个小时,挖得那么艰难,那么辛苦,那么疲倦,仍然不放弃呢?)

3?郾引发联想,于课文艺术留白处质疑。

课文浓墨渲染了父亲挖掘的艰难,但是,对儿子在废墟下的等待是何其艰难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可以在这个艺术留白处引导学生质疑:你对阿曼达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什么呢?(学生也许会问:阿曼达难道不害怕吗?他是怎么战胜恐惧的?瓦砾堆下是个怎样的环境?阿曼达会想些什么?他和同伴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三、聚焦形象,感悟情感

1?郾感受父亲的伟岸坚强。

(1)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子?

(2)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漫长的38个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什么?

(3)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将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如果你是阿曼达,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4)总结提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这样的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是啊,父爱如山!

2?郾感受儿子的自信和勇敢。

(1)想象艰难: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废墟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你说,他是怎样战胜了恐惧,战胜了饥饿和干渴,并把这种求生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伴呢?危难之时,他会想起谁,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伴又会说些什么鼓励的话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简单写下来。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课件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放对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此时此地,我们再来朗读这句话时,你觉得应该怎么读,才能把阿曼达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3)升华情感:现在,我们再读这位小男孩说的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上几句话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郾请一名学生扮演电视台的记者,向观众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

2?郾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与父母一起找找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父爱、母爱、同胞之爱的故事。

3?郾请同学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读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班刊中交流。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父与子阿曼父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与子
阿曼的糖果罐
父爱如山
English Clause Syntax
父爱在哪里?
请相信狗的善良
父与子
请相信狗的善良
沉默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