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因权
李正福,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家农民,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痴情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奇”人,一个60多年如一日,用民族民间文化充实自己、快乐生活的人——
2008年我见到李正福老先生时,他脸上堆满了笑容,高兴地对记者讲起了不久前接待日本旅游考察团的事。
这一天,日本一个民俗考察团来到大路坝黄泥塝民俗文化村考察,李正福老先生为日本客人表演了土家绝艺“干龙船”。表演结束后,考察团的一位老妇人硬是与他手挽手地在民俗村吊脚楼民居中穿行,摸摸这,看看那,把他挽得很不好意思。翻译告诉他:“这位老妇人是位博士,前年丈夫去世,她的丈夫与你年龄长相差不多,再加之你的表演让她感动了。”走时,这位老妇人送给他一口石英钟,一副手套,一条高级毛巾,一支钢笔。考察团负责人拿出一面日本国旗,要他在旗帜上签字。而老妇人则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大路坝。
2007年,李正福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说起这件事,又勾起了他幸福的回忆。那一天,他在恩施州城“清和园”桥头演出“土家咂酒庆丰年”民俗风情小戏时,几十家媒体记者拍照、采访,台湾记者看了一遍觉得不过瘾,要求李正福和乡亲们一连演了三遍。李正福没有想到,脚上沾满泥土的农民表演的节目怎么那么受媒体的关注和偏爱,也许就冲着那“原汁原味”来的吧。
李正福1938年7月出生在风光秀丽的地震遗迹小南海边的咸丰县大路坝,因家境贫寒,只断断续续读了四年私塾。他从小就善于模仿。舅舅陈玉廷会划“干龙船”,每年到舅舅家拜年,他就学舅舅表演时的模样,边打边唱,舅舅看他悟性高,1946年正月正式收他为徒,学习“干龙船”表演艺术。从此,李正福就与“干龙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于今整整60多年。
“干龙船”是流传在土家族地区的民间曲唱艺术。船为龙形,长约三尺,船首龙头昂扬,船身龙鳞闪闪,船艄龙尾苍劲有力。龙船上面正中有一小亭,亭中供奉观音或财神菩萨,意为“金龙送喜”,亭两边贴有“走出世外认亲访友,不用盘问为求衣食”的对联。表演者将“干龙船”往主人家堂屋或院坝一放,配以小锣、云板,一折一折地说唱开来,往往为即兴演唱,遇事唱事,见人唱人,风趣幽默的韵白与唱词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开怀。因在人家堂屋或院坝表演,有“船不入江”、“龙不下海”之说,故名“干龙船”,有的又称“旱龙神船”。
过去,“干龙船”是贫苦人沿门乞讨,四处流浪的求生小艺。如今,“干龙船”成了喜庆节日的文艺活动了。
李正福正式出师那年,新中国成立了,他家分得了田地,就玩起了“干龙船”庆贺贫苦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可是,好景不长,没玩多久,土改工作队通知他,“干龙船”是乞讨活儿,不能再玩了,再玩就是诬蔑“新社会”。十几岁,正是爱唱爱跳爱玩的年龄,不让玩,真是难受!但李正福有他的一套,不让公开玩,他就悄悄躲在家里练习“干龙船”的唱、练、做、打乐器技巧。
由于李正福爱好文艺,1953年他就参加了“农民剧团”,成了团里的骨干。1955年到咸丰县文化馆学习曲艺弹唱。1959年后,他在巴石公路修路,公路指挥部发现他爱唱爱跳,就调到指挥部任政宣干事,负责《工地生活》小报的编刻油印。曾有一段时间,“干龙船”解禁可以演出了,他就又把“干龙船”搬上舞台。那时尽管清苦,但有“干龙船”陪伴,他生活得很快乐。
60年代初,李正福到县文化馆参加培训,学会了画幻灯片。70年代初,大路坝公社出了一位在烈火中抢救公共财产的英雄,李正福就用10张幻灯片加上“干龙船”唱腔对其作了宣传。他巧妙地运用“干龙船”说唱形式,没有龙船作道具,就把长板凳竖起来,在板凳脚上挂上小锣,边敲边唱,群众听得如痴如醉,拍手叫好,而李正福则好生过了一把瘾。
曾有一段时间,因为家庭负担很重,他的爱人坚决反对他再玩“干龙船”,把他的“干龙船”毁了,把小锣收了,把他师傅留传给他的唱词(老段子)烧了。但李正福不受其影响,不论走到哪里,不管有没有道具,唱“干龙船”从没有间断过。1982年正月,李正福到重庆市黔江区走亲戚,在亲戚家扎了个“干龙船”,在寨子里玩了3天。群众说这几十年都没看过了。第二年,新建村的支部书记邀请李正福去他们村玩“干龙船”,家家户户像迎贵客一样你接我送,一连玩了8天,村民们还说没听够。从那以后,黔江区年年都请李正福去玩“干龙船”。这一玩就是20多年。
如今,李正福的“干龙船”已划向旅游市场,划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战场,划到了鄂渝边邻千家万户。每年他都到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小南海去表演“干龙船”,许多外国游客看了直竖大拇指“OK、OK”。鄂渝边邻老百姓家有红白喜会,都请他去演唱。这几年,李正福靠玩“干龙船”每年都可收入几千元。
“干龙船”重现舞台后,立即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重庆市电视台拍了“干龙船”播放后,“干龙船”在鄂渝边邻出了名。之后,东方电视台、海峡两岸之声广播电视台等都对此进行了采风拍摄与报道。2004年,李正福被大路坝民族小学特聘为“民族文化兼职教师”,教授少年儿童学习“干龙船”演唱艺术。
2007年10月22日,湖北“百名作家走乡村——扶贫采风”活动的作家们来到大路坝采风。当作家们来到大路坝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向家湾时,等候在这里的村民们唱起了“土家迎客歌”。一曲“太阳出来照白岩”的高腔山歌为民俗文化表演拉开了序幕,民间艺人表演的“五把扇子”、平腔山歌以及“哭嫁歌”,都博得阵阵掌声。而李正福表演的土家绝艺“干龙船”,则将表演推向高潮,贵宾们笑得前仰后合,连连说:民族民间文化真是魅力无穷啊!
民族民间艺术由于种种原因,传承、发展是一大难题,处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要使这门绝艺得到传承与发展,培养传人是当务之急。2005年10月,按照传统方式,李正福正式收原大路坝村支部书记杨秀发为徒,将毕生会唱的老段子与唱、念、做、打一一悉心传授。2006年5月11日,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在咸丰官坝村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片,杨秀发夫妇与李正福同台表演“干龙船”,在众多领导与媒体面前“火”了一把。
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受恩施州民委邀请,李正福带上道具到恩施土司城景区传艺授徒。几天时间里,他将“干龙船”的唱、念、做、打毫无保留地一一传授给土司城演出队的演职员,手把手地教。传艺授徒结束后,李正福又将自己精心扎制的“干龙船”道具留给了土司城演出队,此举使“干龙船”这一民间绝艺正式走向了旅游市场。
高兴事接连不断。由李正福发起成立的咸丰县及恩施州首家“民族民间文化传艺馆”,于2007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仪式上,他按照古典收徒礼仪正式收30岁的王成军和24岁的喻小凤为“干龙船”弟子。
李正福还告诉我:由于他痴心于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2007年7月1日,大路坝区工委吸纳他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入党,是李正福终生的追求,70岁时终于得以实现,他从内心感激党对民间艺人的关怀。李正福表示:要把它当作人生新的起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余生。
采访结束时,李正福老先生拉着我的手,唱道:“送客哟送到呃寨门口吔,恭送贵客呃慢慢走,来年哟春暖呃花开日吔,再盼贵客哟来吊脚楼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