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涛 段立颖
教育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在其出版的《教育模式》一书中指出,教育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育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规范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
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改变了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变革。它反映了人与环境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人格整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体育与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构建技能、认知、情感、信念、行为、健康观等领域融合统一的教育模式,是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实现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按照教育规律与原理,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中若干要素,加以科学合理的组织,并转化为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
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一、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呈金字塔结构,塔底是综合理论,塔身是融合理论,塔顶是学科专业理论。
1.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艾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学说”中指出:在人格发展中,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罗杰斯指出,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对人的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和行动。
2.教育和学习理论
奥苏倍尔的“同化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行为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他强调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信念和行为的建立相统一。三者在学生认知发展和掌握学习精要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对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支撑、导向作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观念的强化和与正确观念相符的行动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3.健康教育理论
本文依据美国疾病预防中心列出的四种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干预理论(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社会思考理论、合理行为理论、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为行为干预的健康教育理论基础。
根据凯尔曼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本文提出如下干预教育阶段:
第一阶段(入心——明理,服从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第二阶段(体验——参与,同化阶段),师生互动进行以运动参与为主的体验教育,结合室内课讲解和讲座,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观点。
第三阶段(解惑——力行,内化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使学生坚定信念并逐步养成健康习惯。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运动有益终身健康”的信念,彻底改变态度,并把这一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其中,第三阶段是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行为教育过程,又是意志训练过程。这一环节始于课堂,终于课后。由于行为改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体育健康知识、掌握健身、健心的基本技能。要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还必须经过课后的训练、锻炼(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学校的其他活动及措施的密切配合。
基本心理过程:知(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信(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行(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
二、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的目标
发展性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在核心目标之下,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其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要求其整齐划一地达到教育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教育的责任在于保障所有学生至少达到“最低限度、最小限度”的教育要求。因此,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达到不同的发展目标。考虑到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个性、潜能、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发展性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设置为三个层次: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
所谓的“达成目标”,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期待在学习者身上发生明显的变化。达成目标可以说就是最低限度、最小限度的目标。所谓“提高目标”,指通过多方面的指导,期待学习者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和深化,是在达成目标之上的一种较高要求的目标。所谓“体验目标”,是期待学习者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体验,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健心、主动探索,是较高要求的目标。
三、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的实施
1.教师培训
机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相应机构及基础教育、体育科研院所的互相协调和支持,定期、分级举办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教师培训班。
目的:使教师能够承担学校教学。若教师作为下一级培训的培训员,则需要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前沿理论的综合培训。
学时:依据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技术两部分。一般采用3~5日培训法,对教师集中进行学时的培训即可承担教学任务。
内容:青春期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和影响因素;现代新兴体育运动技术、教法等。
方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2.教育过程的结构
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介所开展的统一活动。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执教者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教学过程有如下一些环节: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创设环境→探索学习→观察指导→技能掌握或知识习得→反馈调节→巩固提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教育支持系统
学生家庭和生活的周边环境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信行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支持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的体育与健康知、信、行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及时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共同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已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社区、家庭与学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支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做好社区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可以建立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实践场所和机会;可以举办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宣传活动,鼓励家庭参与,帮助学生应用和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行为。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P322
[2]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 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面对传统与权威的思索.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0.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