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及实现途径

2009-05-11 08:52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英语

卓 娅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推进。”美国语言学家萨培尔也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的存在。”可见语言是文化的投影,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学习一门外语如果离开了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渗透,则只能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表面,无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准确有效的交际。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培养学习兴趣

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适时的文化因素的渗透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其语言学习的要求,进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现行的各类英语教材内容都涉及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风情、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等,如果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扩大其知识面并开阔其文化视野,更能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文化素养

英语教学中适时渗透文化内容,能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比如外国人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视为私事,不喜欢别人询问。而中国人见面却喜欢聊家常,并不认为询问这些有什么不妥。如果见到外国人就问“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Are you married or ingle?”(你结婚了吗),势必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所以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知识,还要广泛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习俗禁忌等文化知识。

3.巩固语言知识

要想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心理联想习惯,再加上自然环境等因素,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各个意义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都相同的对等词。有很多词其表层含义相近,但其派生意义、联想意义却迥然不同,这就是文化对语义的影响,它给词汇涂上了一层社会文化色彩,使词除了字面意义还有引申意义。字面意义可借助词典得以解决,而引申

意义只能依据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理解。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不足的原因

以灌输语言知识为教学目的。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为了让学生能在英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国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如果不加大文化的渗透力度,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语音正确,语法正确,考试分数高,但说出的英语却往往因缺乏文化常识而贻笑大方。

教师文化渗透能力参差不齐。英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本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文化理解和阐释能力的不同,使得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的储备和转化上也各有差异,文化渗透能力较强的教师,会在教学中自然的导入文化背景知识部分,反之,较弱的教师则会忽略甚至除去这一部分,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英语教学模式保守单一。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主导的班级授课制。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递语言知识,学生大多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缺乏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即使教学中有一些文化渗透的成分,教师也往往是解释性地一带而过,而不和学生一道深入探求文化内涵,造成学生的文化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这种忽视文化渗透的教学模式,将会严

重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现途径

1.提高对文化渗透的认识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为前提。要想把英语教“活”,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手段及时地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地导入教学。教师作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既要有本民族文化的修养,又要有国际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在教育学生之前,自己首先要做具有超脱精神的跨文化人。

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文化意识是指一种对本族语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的错误心理,跳出课本和纯语言教学模式,把握好语言和文化关系,帮助学生主动获取有关英语文化知识并指导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深切感悟文化差异。

2.充分把握文化渗透的内容

英语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如问候和介绍、祝愿和祝贺、感谢和应答、提议和邀请以及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包括态度、体态、手势、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3)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人生观等。

3.合理设计文化渗透教学模式

(1)结合教材拓展文化内容。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如在“The Story of Jazz”这一课中,除了介绍Jazz外,还可以涉及Country Music、Classical Music、Blues、Rock and roll等,并把各种音乐的代表作品编成专辑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流派的魅力。在“A Day's Wait”这个单元,教师可以穿插介绍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名著《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等,从而增进学生对其所处时代历史的了解。

(2)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有很多词汇来源于神话、寓言、传说或者典故。当涉及这些词汇时,要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如习语“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的根源)、“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踵:唯一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内部的破坏集团)。又如“meet one's Waterloo”,这个典故源于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英语意思为英雄落魄。再比如这个句子“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中国学生一般会翻译为:“他是值得信赖的。他不吃鱼,玩那个游戏”。但事实上从西方历史文化来讲,“eats no fish”是西方宗教中的一个派别,这个派别在周五的时候是不吃鱼的,用这样一个词是说明这个人的忠诚;而“plays the game”则是说遵守某种规则,为人正直。故这句话正确意思是:“这个人既忠诚又正直,是值得信赖的”。这样的词汇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

(3)丰富文化渗透的形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专门介绍外国社会文化的纪录影片,通过生动活泼的声像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体验异国文化的不同,这比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有些电视节目如“走遍美国”、”老友记”、“世界文化大观园”等也都具有很好的文化渗透作用。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外国文化书籍和网站,让学生自行阅读和浏览然后写出读书报告,最后教师再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诸如奥斯卡获奖影片展播、外国文化知识竞赛、外国电影评论、中美文化对对碰等。在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自觉地提高了文化鉴别和欣赏能力。

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再次强调了文化渗透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应该摒弃“重知识,轻文化”的做法,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了解文化内涵,不断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障碍,进而提高其文化素质并拓展其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昊汉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胡文仲,南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吕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2):80-81.

[4] 史青.英汉交际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滨州师专学报,2002(3):33-36.

[5] 吴晨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太原大学学报,2006(3):80-82.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语言英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