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2009-05-11 08:52袁培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家庭资源体育

袁培勋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本含义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结合,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把学校体育教育置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去自由发展,使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课程资源从未被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利用与开发或利用与开发效率不高的状态到利用与开发效率较高的状态的过程,形成一种立体型的教育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为中心,社会体育资源为依托,家庭体育资源为基础,三者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的各阶段要注意它的连续性、延伸性、发展性和连贯性,使之形成从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乃至全民健身为对象的一体化体育体系。

一、“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基本特点

1.反映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特点。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也有地方的特点。把那些反映地方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设置成课程内容。

2.反映学校的实际和体育运动传统。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是三者互相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具有连续性。

4.时间的连续性。“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教育的过程从其横向上看,按照一定的时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教育渠道有序地、连续不断地进行。家庭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营造连续进行体育锻炼的条件与环境。这也是利用和开发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空间的扩展性。利用与开发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使学生放学后回到家庭、社区仍然要从事体育锻炼,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有机的衔接,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目的。

6.系统的完备性。利用和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是由一定的组织系统进行运作的。

7.管理的动态性。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的管理中,管理的对象、人、组织、物质资源、时间、空间等,都是随着活动内容和形式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8.资源的共享。资源共享,包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

二、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1.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体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一般来讲,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大体上包括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据了解,城市中小学生目前平均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一般不低于6小时,在社会上每天活动3一4小时,其余在家庭。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断裂。据USD在1994年的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如何才能在学校取得成功这样一个问题做的面向76名学生的调查(Henderson&Berla,1994)。调查结果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时,在学生的表现方面可以产生以下结果: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更高的毕业率;学生升学率的提高。又如许多政界人士发表报告,将人们孤独冷漠和大肆犯罪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与缺少体育活动的机会联系在一起。1960年向英国国会提交的报告指出,缺少体育设施与犯罪率升高有关联。

2.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体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相融合,除了在时空上不能出现断裂外,还有一个在方向上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应当指出,当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相当突出。一方面,随着各方升学的迫切压力,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加,家庭对子女溺爱,娇生惯养的倾向日益突出起来。这些说明,增强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庭的教育素养,从而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家庭、社会与学校间的互补作用

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伴随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信任气氛。学校体育有严肃性、统一性、系统性和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青少年系统而又坚实地打好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既有利于青少年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个性品质以及兴趣爱好。总之,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种教育是各有特色,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四、构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需要

为了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顺应课程决策走向分享的世界课程改革趋势,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这就是说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改变我国一直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而制定课程标准,人们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选用不同的课程材料,进行不同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被提出来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课程结构,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如何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需要,开发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依托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是体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可资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趋向个性化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体育的领域,使学校体育向社会、家庭延伸,以及家庭对学校体育的支持与拓展,为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提供更大的可能。中小学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活泼好动,对体育有着极大的兴趣,并普遍爱好体育活动。据调查资料表明,有93%的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对体育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随着双休日的实施,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锻炼的时空,充分利用与开发“家庭、社会”体育资源,使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得以展示、发挥、提高和巩固,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培养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大体系的组成部分,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已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些都是目前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背景。而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从本质上说就是为生涯体育提供资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浏主编.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晓东等.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2(2).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家庭资源体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家庭“煮”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