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开宁
目前,学校建设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成为教育教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能否搞好学校建设,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在农村学校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加强农村学校建设,除了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外,关键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 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现状
1.教师思想不够解放,教学思想保守滞后。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很少补充年青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自身发展条件限制,仍然依靠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而不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他们甚至害怕因变化而打乱原有的经验流程,于是只求稳定,不求革新。因此,农村教师总体上呈现较浓的保守和滞后性。教师思想的保守滞后必然导致排斥变革,教师团体的保守性也给农村学校教育蒙上了保守的色彩,因而农村教育改革困难重重。
2. 许多农村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懂现代教育理论,自我为是,教学方法单一。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除了教师自身因素外,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这就是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部设施。教学在承传知识的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按照他们所继承的惯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文化特性造成了教师对教育改革活动的不适应和排斥。
3.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们带来冲击。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融合,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地理教师去请教历史教师,生物教师得请教化学教师,这成为新课程实施中常有的现象,而这种学科之间的整合、融合,要求教师文化要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所以学校要重建和改造教师文化,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从文化的视角来看,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学校文化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学校文化之间的较量。显然,为了成功推行新课程,需要倡导并扶植新型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因为教师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实际解读者,任何课程改革只有经过教师的课堂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因此,推行新课程,教师责无旁贷,教师文化对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行影响最大。
二、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策略
1. 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开放、创新的教师文化氛围。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实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加强个人文化修养。
决定教学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的根本变革。教师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材文化的创造者、课程文化的创造者。对于学科教师来说,首当其冲的恐怕是从变革学科观做起。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学习型”教师。
2. 实施“充电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1)以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契机,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三者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2)大力促进教师以实践探索、总结研讨和自主学习为基本特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对自身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3)联系、倡导、建立城乡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形成专业协作共同体,充分实现信息沟通和经验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4)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灵活开放的教师培训与研修活动。
3. 要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是一把尺子,一块基石,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尺子,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石。教师形象是教师人品、学识、能力和外表的综合外在表现。教师要塑造德高者的形象、博学者的形象、外在美的形象。德高者是指师德、人品的高尚,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是教师形象的关键;博学者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业务素质要过硬、学识水平高,这是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的极其重要的基石和主要内容;外在美是指教师的衣着得体、端庄,言谈举止文明,教师的外表形象是教师形象的载体,通过教师的文明的言谈举止,整洁、大方、得体、端庄的衣着和仪表,能将教师正直的人品、渊博的知识、高尚的追求等内在气质外化出来,从而转化为学生、社会对教师产生良好评价的形象效应。
(责编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