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松
“中等生” 的概念,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被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事实上,所谓“尖子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划定的。他们往往认为中等生就是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
一、重视,激励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因为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需要爱的滋润,都渴望老师的关怀。中等生往往缺乏竞争意识,不会主动表现自己、发展自己,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但他们渴望被老师关心,喜欢被同学认可。教师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评价,常常反映了学生所在集体对他的评价。因此,老师要关心中等生,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注。关注的形式有很多,小到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大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学生以真诚和鼓励,从而唤起他们的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要能及时地表扬,并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强化要求进步的动机。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则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以找回自信。
只要用真挚的情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就能唤起他们的上进心、自爱心。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笔者所带的一个中等生的妈妈曾对我说过孩子小小的心愿:请老师多看看她。听到这样的话,笔者首先感到诧异,进而就产生了内疚感:我的漠视正在慢慢地熄灭学生的热情。曾几何时,老师们在“考试”这根大棒的指挥下,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觉得没必要、没时间也没精力照顾那些中等生。其实,中等生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基础并不差,潜力很大,且容易转化,受积极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则变成差生。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目光注视,需要平等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还可以更充分地燃烧。
二、赏识,挖掘潜力
人都有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坚定信念,提高创造能力,实现远大理想。尤其是在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活动领域的今天,每个学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同学之间也会产生竞争。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并非不求上进和无特长、无潜力或能力极差,他们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只是由于长期对自己定位较低,使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潜质被埋葬,而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应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并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教师应根据中等生的潜在才能和兴趣,从实际出发,积极挖掘,热情激励,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那些在学习领域里暂时还不能突出成绩的学生,尽可能在其他方面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天地。同时,还要引导中等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发挥优势,积极竞争,并自觉地克服竞争可能带来的心理失衡,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格得到逐步完善。
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教师要善于对他们“竖起大拇指”,用“赏识”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其前进的内驱力。
三、民主,展示自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中等生往往只是被管理者,而很难真正找到班级主人的感觉。在教育中等生的过程中,积极为中等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我,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是促使中等生向先进生转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应以积极的态度,为他们创造机会,从而更快地促进中等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为班集体服务、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积极健康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所必需的;应根据中等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一日班长制”、“班长轮换制”,开展五分钟演讲,鼓励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参加,籍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表达力;应给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从而更加关心、贴近集体,并增强集体荣誉感。此外,还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经受锻炼。
2.要加强对中等生的成功教育。首先,要打破他们对“成功”的神秘感。要让中等生明白,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圆满地达到既定的目标就是成功。比如,能较好地回答一个问题,能顺利地参加一项活动,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其次,应大力开展“表现”教育。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针对中等生也爱“表现”的天性,为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再次,还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活动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要促使中等生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在多种活动中展示他们青春活力,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化解他们的烦恼痛苦,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教师要为他们铺设自我展示的舞台,多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实现不断进步。
中等生是一支庞大而具有发展潜质的队伍,走近中等生,关注中等生,做好中等生的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相信只要教师重视他们,赏识他们,轻轻敲醒他们的心灵,他们就会成为我们所期盼的“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