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平 池正香
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中心论”,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而当前的新课程只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中心论”的现象,从而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当好指导者、合作者,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获得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
一、引导学生学习深层知识
学生学习新知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五官”去完成的。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他们亲身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如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片断:
师:是的,在玉澜堂里他们找到了春天,这一段把海棠树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喷花的飞泉。
师:你平时看到的喷泉是什么样子?
生:我看到的喷泉喷出来的水花非常漂亮,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师:冰心奶奶把海棠树比作喷花的飞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花开得很旺,很茂盛,很多。鲜花繁茂,充满生机!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从树枝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
师:你们能不能把海棠树的繁茂,花的旺盛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体会)
师:看到这样的春景,冰心奶奶是怎样赞美的呢?这叹号又怎么读呢?(指名读)
师:你们能不能背出来了呢?(齐背)
孙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断层层深入,拾级而上,可谓非常精彩。他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景,体会句子内蕴的美感;继而扣词、扣标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读中感悟;最后入情入境,熟读成诵。至此,玉澜堂里海棠花开得特别旺盛的情景就深刻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二、引导学生认同文本情感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但也要尽可能多地严格要求学生。”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验,让他们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以促进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个性心理的形成。
1.创设有效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于永正《关怀》的教学片段:
师:谁来当周总理,把这两句话所记叙的事表演一下?(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男生自告奋勇,要当周总理。)
师:小朋友们,我们就是山村小学的那个班。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扮周总理的男生脚步轻轻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们好!”)
师:(问扮总理的小朋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
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
师:原来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朋友们好”的声音应当高一点。
生:不对。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朋友们好”的声音应当高一点。
师:是呀!因为小朋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声音应当高一点。
师:演得真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朋友们一定会读好。(生读得声情并茂)
上例中,于老师使用了“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了周总理对山村小学师生的关心。他并没有在“创设情境”后就撒手不管,而是一问一逗,适时介入、点拨、指导。如问扮演总理的小朋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直抵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周总理细致入微的体贴。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元的,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当学生的个性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如《草船借箭》的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生1:诸葛亮利用曹操疑心重这个弱点借人家的箭,是个狡猾的人。
生2:我认为诸葛亮这不是在借箭,而是在骗箭,是个骗子。
师:诸葛亮骗谁的箭?
生:曹操的。
师:曹操带兵进攻孙权、刘备的地盘,是正义的吗?
生:不是。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生:侵略。
师:如果曹操和孙权、刘备是朋友,能这样去借吗?
生:不能。朋友之间这样做是骗不是借,对待朋友要真诚,借东西要言明,人家不愿意也不勉强。
师:对待敌人、坏人就要想方设法使他丧失进攻能力,诸葛亮依靠自己的学识、胆略向对手借到了十万支箭,这足见他的足智多谋。
上例中学生凭自己的感受,把诸葛亮作为聪明者的典范给否定了,与文本的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大相径庭。对此,教师因势利导,用一句“曹操带兵进攻孙权、刘备的地盘,是正义的吗”带领学生回归到正确的价值判断中,使他们明白了这种借的方法是对敌人而用,朋友之间不能这么做,从而重新树立起诸葛亮崇高的形象。
三、引导学生活用“错误”资源
教学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不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走,或者完全答错,或者答非所问,打了旁岔,这是常见的事。其实,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我们真正认可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室就是教学服务的中心,那么我们就该换一种态度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或让他们自己说说回答的依据,以换得童心、童真所蕴涵的趣味和智慧;或审视一下学生的错误是否包藏着教育价值,以换得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
如《比尾巴》的教学片断:
师:谁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编一句儿歌呢?比如,“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也可以把你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背一背。(生略微思考后,一双双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生1: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好看?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最好看。
生2: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长钩子?猫的尾巴软,恐龙的尾巴硬,蝎子的尾巴长钩子。(教师不时地点头赞许)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他还没有说完,学生哄堂大笑,纷纷说:“比尾巴成了比脖子了!”)
师:(愣了愣)大家不要笑,让他说完。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最好看?长颈鹿的脖子长,猪的脖子短,丹顶鹤的脖子最好看。
师:(竖起大拇指)你说得真好,不光尾巴可以比,脖子、眼睛、耳朵等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比,谁还能再来比一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
在上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编一句儿歌,大家都是围绕课文内容“比尾巴”,一生说成了“比脖子”。明显的,这学生岔题了,但该教师没有抱守原有的教学思路,而是灵机一动,让学生围绕“脖子”编,这样一来,该生就起了示范作用,学生的思路全部打开了,不但可以比尾巴、脖子编儿歌,还可以编“眼睛”、“耳朵”、“腿脚”……课堂上精彩纷呈,这都是可贵的创造,是教师活用“错误”资源的成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还取决于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以及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