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得鲤
天地轮回,冬月又至。“雪后登高望,江山信奇哉。”喜见那“重岗起且伏,相连白皑皑”的壮丽景象,不禁使人联想起古今一些咏雪诗词,沉浸在那多姿多彩的艺术境界,品味那意在言外的情致。
古人称雪为六出花、琼英、琼瑶、飞琼、屑玉。雪很早就受骚人墨客青睐。早在先秦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传世名句。至晋代,咏雪诗已独立成篇。如谢安的《与王胡之诗》:“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便生动地描绘了雪落雪消的景象。唐代以来,咏雪诗词渐多。唐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韩愈、高适、元稹、祖咏、孟浩然、杜苟鹤、柳宗元、沈俭期、韦应物,宋苏轼、陆游、王安石、杨万里、范成大,元关汉卿、黄庚、张鸣善等,都有咏雪名篇。明代咏雪诗词略少,清代居多。咏雪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一枝奇葩,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值得我们永久吟诵品味。
诗人咏雪,常以独特感受描绘雪的姿态和景致,讴歌大自然的壮美。这类诗词,唐代王烈的《雪》首先值得一读:
雪飞当梦蝶,风度几惊人。
半夜一窗晓,平明千树春。
花园应失路,白屋互为邻。
散入仙厨里,还如云母尘。
短短数句,把形象比喻和生动描写联结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喜雪图。唐代另一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说是一首送别之作,却难得有咏雪的神来之笔: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中这四句,不仅描写了塞外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而且表达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南朝梁萧子显有“洛阳梨花落如雪”句。这里相反,把雪比作梨花,想象独特,富有新意,形象地描绘出了风雪之后,树树宛如梨花绽放的奇丽景象,堪称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宋代赵彦端有一阙《清平乐·雪》,也是上乘之作:
悠悠漾漾,做尽轻模样。昨夜潇潇窗外响,多在梅梢柳上。
这是一阙隽永奇巧,绘声绘色的词作。前两句写雪落的姿态,后两句写雪后的景致,读来颇有情趣。在众多的咏雪诗中,元人黄庚的一首七律独具特色:
片片随风整复斜,
飘来老鬓觉霜华。
江山不夜月千里,
天地无私玉万家。
迷岸未春飞柳絮,
前郝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应魔俗,
自掬山泉煮石茶。
这首诗写得清丽淡远,俊逸雅致。最值得称道的是,全篇无一“雪”字,却把雪景写得美不胜收,读来不免心向往之。许多咏雪诗词,都是情感与时空景色交融。诗人将不同季节和时段的雪景作为抒发自己心中块垒的机缘,摹景写心,诗意深浑,妙境无穷。唐代柳宗元有一首五言绝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谋篇布局别具匠心。采用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时空变化手法,从高远的“千山”转入地面的“万径”,再由“孤舟”转到“蓑笠翁”身上,最后缩小到一根钓竿,全然描绘出一幅清峭空阔,一江琼瑶一钓翁的美妙图景。全篇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浑然一体,表露出诗人清高、耿介的思想情怀。此诗通篇暗写,最后方用“雪”字点题,令人称绝。如果说柳宗元的《江雪》是吟诵冬雪的绝唱,那么,唐代韩愈的《春雪》,则是一首构思新巧的传世之作: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人敏锐地捕捉住早春的景物特征,生动地描写了春草吐绿,春雪霏霏,玉树生花的动人景象。并将春雪赋予情感,让它体会民情,给人们提早送来明媚的春天,寄托了诗人的美好心愿。诗意隽永,情趣盎然。至于描写暮色下的咏雪佳作,当数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冬景(双调·大德歌)》: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国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搓。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曲词。作者选取极具特色的景物,用白描的手法,把暮色下的雪景写得多姿多彩,比一幅静止的画更能耸动读者的眼目。全曲无华丽词藻修饰,却更觉曲旨深远,情景融合,意境深邃。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则又是一种意境: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全诗采用侧写和烘托手法,生动凝练地描述了一夜大雪飘落的情景。前两句从感觉写,由冷夜难眠而望见窗上的反光。明里写人,实为烘托大雪连夜不止。后两句从听觉写,用折竹声反衬大雪之重。诗意含蓄委婉,流露了诗人当时的孤寂心情。实为五言绝句之上品。宋代杨万里有一首《雪晴》诗,读之难忘:
银色三千界,
琼林一万重。
新晴天嫩绿,
落照雪轻红。
这首诗写得雄浑丰丽,色彩斑斓。诗人用浓重的彩笔,描绘出夕阳下,莽原上,“银世界,玉乾坤”的壮丽景象。令人不禁激发出“江山如画”之慨。清代巴泰有一首《西山晴雪》,也是一篇杰作:
晓向初阳已半融。
尚余不尽乱云中;
偶然幻像知难久。
露出青山气象雄。
此诗走笔自然流畅,将雪后初霁的景象描绘得十分壮观。不但有写景之妙,而且有令人深思之意。
历代咏雪诗词不乏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之作,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的一首《念奴娇·雪》,当列古代词作之前茅:
天兵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沟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空碧廖廓。
这是一首咏雪词,全篇竟不见一个“雪”字,却把大雪写得威声震赫,气撼苍穹,动人心魄。上阙写景,下阙写人,文风豪放,显示出一代“天子”的超人笔力。然而,同样是笔力雄健,辞彩绮丽的“压卷”之作,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所蕴含的思想性和产生的强烈反响,却远胜一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一首咏物词,古人说:“咏物词极不易工”。而此词却在咏物词中达到了最高最美的境界,堪称千古绝唱。上阙是空
间描写,静中有动,不但写出了雪的外貌,也写出了雪的气魄,雪的精神。下阙是时间的叙述,由赞美江山转到评论人物,最后归结到歌颂新时代风流人物。全篇运笔灵妙,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并将豪放自信的思想情怀蕴含其中。读后使人奋发向上,受到极大鼓舞。
此词发表后引起巨大震动。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其时柳亚子先生索句,毛泽东便手书此词以赠。遂在重庆《新民晚刊》上发表。编者在按语中称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蒋介石则认为这首词是冲着他和国民党统治而来的,于是下令组织一批御用文人以“和词”形式,发表诗词文章40多篇,进行围攻。对此,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郭沫若、黄齐生等,纷纷写诗作词,予以反击。后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重庆《新华日报》沉默应战,不予理睬。这样,由蒋介石挑起的这场词坛论战,才在自讨没趣中结束。
托物言志,借雪抒怀,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对封建统治者的鞭挞,是古代咏雪诗词的又一鲜明特色。清代喻长霖的《季冬白天台冒雪之剡溪》,便是一首力作:
严冬冒雪上天台,
六出琼花满地开。
天为穷黎忧粒食,
拚教粉米散空来。
这首诗构思别致,想象奇妙。诗人祈望天公怜悯饥寒百姓,将雪花变作粉米撒向人间,以解民忧,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唐代诗人吴融在《华清宫》组诗中有一首咏雪诗,其思想性更为深刻: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这首诗以雪为媒介,笔锋直指帝王将相,讥讽他们只醉心于宫廷享乐,而不顾百姓饥寒,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矛盾,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在古代咏雪韵语中,元代张鸣善有一首曲词《落梅风·咏雪》,对封建恶势力的抨击,手法更直接,语言更犀利:
漫天坠,扑地飞,
白占了许多田地;
冻杀吾民都是你,
难道是国家祥瑞?
这支曲词,立意奇巧,语意双关。作者即景生情,当面怒斥豪强,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挚爱和对达官显贵巧取豪夺的愤恨。据说,豪绅张士德,曾依仗其兄张士诚的势力,强行掠夺农民土地,扩充自己的园囿。一天,张氏兄弟雪中设宴,请张鸣善咏雪。张鸣善便即席写下此曲。张士德听罢,既感到羞愤,又奈何他不得,此事遂成一段趣话。
像这样借雪怒斥权贵,为民呼号的诗词,尚有许多佳句。如唐人的“长安有贪者,为瑞不宜多”;“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清人的“漫把丰年卜三白,路旁冻骨谁招魂”;“编茅小屋陡倾圮,妻怒号夜无安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当时达到那样的思想境界,确实难能可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