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采,部分重点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但也出现了不少议论焦点问题,其主要包括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奖助学金级差、奖助学金资助范围、资助体系、人文关怀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若干基本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奖助学金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36-04
[作者简介]耿有权,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6)
当前,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构建新的招生标准和培养资助体系为基本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推广实施。这项教育改革政策已经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可以说,在高校内部已经达成了如下几点基本共识。一是这项重大改革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改革的意义和方向得到了普遍的、充分的肯定。二是这项改革在具体执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人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措施的完善,困难和问题终会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三是高校在推进这项涉及每位研究生切身利益的改革过程中迫切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关爱、支持和帮助。总体上看,在大的政策方向上,无论是高校的改革者、管理者、研究生导师,还是作为受益者的研究生及其家庭,都没有太大的理念分歧,改革也没有遇到太大的社会阻力。但是,在小的或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并加以解决。比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的实施细则如何制定;在面向全体研究生的评奖过程中到底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受到利益的驱动,滚动评奖是否会导致研究生过分追求功利主义;全体研究生滚动评奖是否会造成许多研究生心理问题集中爆发等等。由于直接参与了这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作。见证了这项改革的实际运作,我们确实有一些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包括对一些分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在此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以利推进这项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
一、争议焦点问题
1、评定标准问题。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的评价标准或评价依据,应该能够充分反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宗旨和目的,否则,就容易导致改革的失败或混乱。目前,有三种观点值得重视和研究。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促进导师更加关注和倾心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中,应该重点体现科研创新质量和水平,把学生在学期间的论文发表、课题研究、发明专利等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评奖的核心内容。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外活动获奖,考虑到学生已经得到过奖励,因此就不应该再放在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内容之中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确实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广大研究生努力攀登科研高峰,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但是,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在这里,人的素质培养才是最关键的。在这种观点看来,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结果应该是对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的客观反映。于是,研究生的课外活动包括研究生干部的各类组织活动等都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并能够充分反映到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评定结果之中。还有一种观点是以上的综合,即在培养机制改革制度设计中,高校既要突出科研创新成果的核心价值,也要让真正为集体非学术活动做出重要贡献的研究生干部及同学获得科学合理的承认。不过,他们的建议,应采取分别对待的方式开展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比如,滚动式奖助学金以科研评价为重,而其他类别奖励则采取优先选择那些对集体有贡献的班级干部和学生的评定原则,也就是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概言之,高校要充分发挥“两个指挥棒”的作用。一个“指挥棒”用以引导和激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创造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另一个“指挥棒”用以引导大家自觉锻炼和提升人文品质与综合素质。如此设计,不仅可以抑制校园功利主义抬头、平衡研究生各方面的合理利益诉求,而且对建设富有人文精神和稳定和谐的校园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2、评定级差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核心环节是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根据评奖原则要求,研究生奖助学金必须有一个差别问题,因为有差别才能有分别,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竞争氛围和竞争要求。仅以东南大学为例,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共计分为五个不同金额的等级:一等1.6万元,二等1.2万元,三等8000元,四等4000元,五等为不享受奖助学金。研究生奖助学金各个等级的级差是4000元。对于这个4000元的级差是否合理的问题,在经过一轮的正式评奖之后,我们发现在管理者、导师以及研究生中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一种观点认为,4000元的级差太大。因为在具体评定结果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现,在有的情况下,学生间的总体成绩仅仅因为1分之差,获得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则差4000元之巨,这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评奖结果。这种观点建议,可以考虑缩小研究生奖助学金的级差,比如从4000元降低到2000元,这样还可以增加奖助学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奖助学金的待遇和好处。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奖助学金评比不能搞“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应当允许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奖助学金落差,从而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在科研上努力创新,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推进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大发展。此外,不少研究生甚至包括导师在内认为,在研究生总共三或两年半时间的学习期限内,对研究生奖学金滚动周期设计应以一年半或两年一个周期为准。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份稳定的心情努力创造出尖端的科研成果,而且可以避免科研上的急功近利心态,对净化校园整体学术环境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资助范围问题。事实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把研究生奖助学金滚动评定作为一个重要的调节杠杆来发挥作用,以便促进研究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但是,无形之中,这个政策造成的结果是,它只能让一部分学生享受到优秀的等级,而大部分只能享受比较低级的奖助学金,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不能享受到奖助学金。围绕这个问题,在经过一轮正式评比之后,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中间出现了如下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尖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让他们在学校期间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的奖助学金,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克服困难,努力做出科研成绩。这种观点建议,在允许出现一定等级差别的前提下高校应当让所有研究生都享受到奖助学金的好处。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奖助学金还是应当有范围限制的,至少要设定10%的研究生不获得奖助学金。这种观点的根据是,如果让大家都享受奖助学金,无一人不享受奖助学金,这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
改革后与改革前无多大差别,仍然是一种新的“大锅饭”局面。不过,这种观点也注意到,必须通过扩大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覆盖面和提高奖助学金额度,以满足奖助学金需求者的合理愿望。毕竟,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并顺利走出校门,始终是高校坚定不移的核心任务。
4、资助体系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政策仅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实施。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所有实施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都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而要达到理想的评价目标和改革效果可能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不过,在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中,研究生对奖助学金的政策大多采取了谨慎欢迎和理性应对的态度。我们知道,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家庭经济条件、市场物价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压力,许多研究生在奖助学金的宏观政策方面虽然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但是在如何处理具体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值得重视和研究。例如,有学生提出,高校要充分考虑研究生求学的各种复杂因素,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扩大奖助学金的资助范围,构建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帮助研究生度过校园学习生活。不少研究生建言,我国高校要学习国外重点大学的经验,努力让重点大学研究生能够“充满阳光”地走出去,这其实是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应有风采。站在这个角度看,对全体研究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资助,是重点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战略问题。因为,这不仅牵涉到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涉及到重点大学吸引优秀生源的基本问题。为此,不少研究生建议,在“奖学”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以研究生奖助学金为主导的资助体系和资助机制,配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在“助学”方面,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的潜在资源,如提供更多“三助”岗位(助研、助教、助管),让勤奋踏实的学生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资助。
5、人文关怀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改革,其中涉及的利益方有很多,包括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学校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在这中间,学校和学生是最关键的利益方,因为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比中高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出钱,研究生以享受奖助学金的方式获得资助。事实上,在研究生奖助学金滚动评定过程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例如,奖助学金等级下降或不获得奖助学金等时有发生。因此,对于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前、中、后期,不仅高校管理者,而且包括导师及学生家庭,都需要加强日常教育和开展更多的人文关怀工作,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包括心理难关。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有的学生建议,高校在实施奖助学金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提前告知入学新生,也就是,在研究生入学初年,就应当在入学通知书中详细说明奖助学金滚动评定的有关信息,以让研究生早知道、早思考、早准备。还有学生建议,因为导师担当指导学习任务,导师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境况,包括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等,这既可以体现导师引导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又能适当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对学校人才培养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对策建议
1、坚持突出学术科研创新,建设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标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基于经济杠杆等功能作用激励研究生勇于、善于、乐于开展学术科研创新,并在科研创新过程中获得科研成果。这项改革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就是看这个关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研究生学术科研创新究竟表现在哪里?我们认为主要表现为论文发表、课题研究、实验成果、专利发明等。比较地看,文科与理工科稍微有些不同,其中文科偏重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理工科则包括以上全部项目的内容。所谓突出学术科研创新,主要是指突出研究生学习期间在科研上的成果产出和业绩收获。在突出科研创新成果的同时,高校必须紧抓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善于综合利用精神激励政策,以搭建研究生精神文明建设新平台。精神激励是一种名誉,也是一种手段,向来被研究生们看重。它包括优秀研究生干部、“三好研究生”、“优秀团队奖”等称号以及各种奖励信息的公开宣传等。
2、高度重视学生的承受力,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进度。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改革,表面上看是重在通过经济调节促进学生科研创新,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激励引导学生努力进行科研创新和科研竞赛。很显然,经济调节和经济激励的力度和幅度,不仅取决于教育主管部分制定的宏观政策,而且也取决于研究生群体可接受的限度。具体说,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高校掌握着一定的政策权力。目前对于实施改革的高校来讲,要着重在以下方面多加思考、多加研究、多加推动。一是高校在制定和完善政策前应当广泛听取来自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导师群体、研究生家庭乃至社会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学生经济承受力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科学的把握。因为,对于重点大学来说,来自全国各地研究生的家庭经济境况各有不同,有时经济条件差别很大。高校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适应研究生承受力的改革政策,稳步推进改革。二是鼓励和支持采取在试点基础上的普及推广政策。比如,一项改革举措如果觉得条件不成熟,不适宜立即实施,那就应当暂时搁置下来,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完善措施的基础上于适当时机加以实施。三是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程度,鼓励各地区政府和机构增加奖助学金投资,并允许各个地区的高校进行实事求是的政策调整,以适应更多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教育改革带来的社会阵痛,而且可以切实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为实施进一步的改革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
3、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体系,让阳光普照高校的学子。众所周知,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决定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一般而言,包括研究生的信心、决心、智力和毅力,还有经济条件和环境氛围等。经济条件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研究生的经济条件是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帮助得到解决,而学习科研则要看研究生是否能够做到勤奋努力、是否能够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进行开拓创新,以便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从资助面来看,可以分为:(1)面向研究生困难群体的人道且及时的资助;(2)面向全体研究生的滚动式激励资助;(3)面向全体优秀研究生的重要奖励;(4)面向尖子研究生的重大奖励。
二是从资助阶段来看,可以分为:(1)先期资助、(2)中期资助、(3)后期资助、(4)追加奖励。
三是从资助时间来看,可以分为:(1)临时资助、(2)全时资助。
四是从资助类型来看,可以分为:(1)国家资助、(2)地区资助、(3)校内资助、(4)校外资助、(5)校友资助、(6)社会资助。
五是从资助方向来看,可以分为:(1)定向资
助、(2)非定向资助等。
4、加强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提升研究生人文精神境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奖助学金评定,考验着每个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发现,在具体评定过程中,研究生经受了各种心理考验,包括接受奖助学金等级变化过程中的心理调适,特别是能够接受由高等级到低等级奖学金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和情绪压力。高校在开展奖助学金评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配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当然,高校要努力使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过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尽量避免奖助学金评定结果和评定过程出现无端的争议,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担忧。此外,建设一个轻松、宽容、包容、和谐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日常生活氛围,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5、跟踪培养机制改革形势,着力完善各项改革制度设计。至2007年,国内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高校达到17所。可以说,这些高校出台的改革方案大同小异。因此,高校相互之间有及时学习和借鉴的必要和可能条件。一要注意跟踪研究它校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及时归纳和总结基本规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代价;二要建立评奖动态跟踪机制,积极关注改革的每项举措的实施效果,做到早调研、早总结、早纠错、早完善;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因为,学生是最有切身感受的主体,他们在经历培养机制改革之后,必有新的体会和感受,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这项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事实上,只有来之于群众的经验才是最能够受人欢迎的经验,只有经过群众辨别和认同的改革举措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四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导师在这项改革中随时感受着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让各位研究生导师发挥前沿与后方的作用,这不仅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家庭的作用,要把学生家庭作为推进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6、借鉴发达国家改革经验,推动培养机制改革走向深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包括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有长期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经验。虽然有些经验和措施在我国不能完全照搬使用,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吸收国外高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属于我们的改革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当今世界,美欧等地区的高等教育高度发达,很多著名大学都有长期开展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经验,而且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扬其长处,避其短处。例如,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这将会帮助高校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
(责任编辑:王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