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解读与就业预警线的重构

2009-05-11 02:27陈万明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就业率失业率状况

邹 治 陈万明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是客观认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分析江苏省近三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重构就业率指标,并参照社会失业预警线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探讨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01-05

[作者简介]邹治,陈万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自1999年开始每年都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然而,目前就业率统计还缺乏准确的内涵界定和可靠的获取途径,公布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数据,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应该如何根据就业率来评判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以江苏省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对当前就业率数据进行分解和试算,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的背景与动因

(一)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状况不仅对毕业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1、对毕业生心理造成极大压力。2007年由江苏省心理学会和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的对南京20所高校进行的“我最关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就业压力引起的焦虑、挫折感”高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榜首。这种对就业的焦虑感很容易在一些心理素质比较低的学生身上投下阴影,一旦不能正确处理,极有可能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甚至引发悲剧。

2、增大家庭压力,挫伤家庭教育投资的热情。中国社会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然而,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家庭由于考虑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在家庭条件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家长期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正常心理,但如果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的话,将会极大地损伤公众投资高等教育的信心。如果这种现象继续蔓延,无疑将会影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

3、增加高校压力,为就业率造假埋下伏笔。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高校及其专业设置、招生数量、高校教学工作评估、经费划拨、新增硕士博士点等工作进行挂钩,造成部分高校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指标想尽办法,甚至以扣发学历证书为手段向学生施加压力,要求其想方设法在毕业前完成就业登记,甚至伪造就业意向证明。

4、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公平愈加严重。面对就业难的局面,通过拉关系、找熟人寻找工作的现象愈加普遍。在对南京部分高校200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社会资本在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求职择业过程时,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因素中,选择亲属或朋友的占44.9%。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待遇好、权利大的国有部门不能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人员的遴选,可能导致一些没有关系背景、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状况更加恶化,从而拉大了社会差距。

(二)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1、我国目前面临的三大就业人口高峰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局面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中国发展报告》,到2020年我国每年至少新增就业人口1500~2200万。其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要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根据预测,我国未来1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约要减少6000万人左右,任务非常艰巨。第三,我国现有600多万的下岗职工,近800万的失业人口。南此可见,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以及大量农村适龄人口、失业、下岗人员急需解决就业的现状,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态势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这也必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毕业生就业本身也存在供求和结构性障碍。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专业大多集中在易于扩大招生规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或热门的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据初步统计,开设最多的十大专业分别是: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会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这些专业在我国半数以上的高校中都有设置,而且招生人数众多,导致其中的某些热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供需比高达6:1,直接造成了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而连续的扩招之后,高学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大量充斥,引发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心理。专科生的工作要用本科生,本科生的岗位要用研究生。专科生找不到工作已司空见惯,在本科生就业难的呼声之后,从2005年开始,硕士生就业难的报道也开始见诸报端,间或还有博士生失业或下岗的新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确实令人难以乐观,不能不让人忧心。

鉴于上述因素,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划定与其发展趋势有关的预警线和警区。这有如下作用:(1)为国家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大学生就业是考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和保证其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预警线,可以正确评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为制定高校建设、学科发展、招生培养等方面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2)为高校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提供参考。建立大学生就业预警线,可以反映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为高校调整和合理配置专业,确定招生层次、招生人数等提供参考依据。(3)做大学生就业的参谋。通过就业预警线的划定,可以让大学生正确了解就业形势,甚至在最初选择专业时即能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状况,从而避免在就业时出现强烈的心理落差以及盲目性,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新解构

就业率是目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衡量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指标,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的建立离不开对就业率的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自1999年开始公布,其统计工作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工作主要是根据2004年6月公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规定进行。《通知》确定每年9月1日和12月30日为毕业生就业率和待就业率定期报告时间。每年9月1日统计的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每年12月30日统计的就业率为“二次就业率”。就业率统

计公式为: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1)

其中,包括毕业后实际就业的,以及升学、出境工作或留学、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参加国家或地方项目的毕业生均被统计为就业学生。毕业生总人数包含已就业的毕业生、待就业的毕业生和暂不就业的毕业生。

囿于条件限制,无法取得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指标的具体数据。而江苏省是全国的教育大省,高校数量、高校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首位。同时江苏又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2007年GDP排名位列全国第三,因此,本文以可获得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数据为基本研究素材,通过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下表1为按照《通知》精神进行统计的2005~2007年度江苏省高校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当年的12月31日,即“二次就业率”。

由表1可见,按照《通知》精神统计得到的江苏省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当年末几乎均达到了95%以上的就业率,其就业状况不可谓不好。既然如此,为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本文根据公式(2),将相关数据重新拆分后计算得到表2中的江苏省高校2005-2007年度就业率数据。

表2中的就业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100%(2)

其中,已就业人数中剔除了升学、出国等毕业生。已就业毕业生和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合计为总人数,总人数中不包括暂不就业和不就业拟升学等待就业的人员。

通过比较表1、表2数据可以发现,剔除升学、出国等毕业生后,2005~2007年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就业率指标①比原就业率指标分别平均下降5.14、13.76、18.56和10.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将升学、出国的毕业生计入就业范围,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尤其是对于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影响更大。而这部分人员在将来毕业或学成回国后依然面临着就业问题,升学、出国等选择只是将他们的就业时间往后推迟。目前将这部分人群计入就业率统计,造成就业率虚高,不利于分析认清毕业生就业的真实形势。

根据《通知》精神,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也作为就业毕业生进行统计。通过测算我们发现,目前该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率统计中所占比例在1~2%之间,因此,这部分毕业生的统计尚不足以对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情况造成大的影响。但是,鉴于该统计口径的内涵模糊,而该比例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一旦该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则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对该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认真核实,以确保高校就业状况统计的真实性。

三、基于就业率指标的就业预警线划分

目前,已有相关部门和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进行了一些探讨。2000年教育部以初次就业率为指标设计了一个参数表,将毕业生就业预警区域划分为5个区域:(1)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时,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迫,而毕业生的供给却严重不足;(2)处于70~90%区间时,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基本平衡;(3)处于50~70%区间时,表明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供需求较为紧张;(4)处于30~50%区间时,表明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就业相对困难,有供过于求的迹象;(5)低于30%时,表明毕业生处于供求失衡或就业危机状态。武毅英(2007)提出以二次就业率进行预警,以最高、最低两个预警线将毕业生就业预警划分为3个区域。将二次就业率60%作为最高预警线,40%作为最低预警线。60%的就业率处于“就业压力”向“就业困难”的转化过程中,而40%的就业率则处于“就业困难”向“就业危机”的转化过程中。

如果参照教育部2000年的标准,以表3中按照《通知》精神进行统计的2007年江苏省初次就业率指标为例,可见江苏省各个层次的毕业生就业都处于宽松状态。如以表l中的二次就业率指标来看,各个层次95%以上的就业率更是说明目前江苏省的高校毕业生几乎完全不存在就业压力。这显然与现实中人们的实际感觉不符。

而本文表2中重新构建的就业率指标及其计算结果相比而言更接近于现实的就业状况,由此本文基于重构的公式(2)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划分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二次就业率”为依据划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他们的毕业生通常在l临近毕业时寻找工作,而其找到第一份工作平均需要3~6个月。由此可见,毕业时的就业率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当时的就业状况,很可能夸大了毕业生的失业情况。一般来说,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状态相对稳定,国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等都是以大学毕业一年时的失业率作为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标准。

通常,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寻找工作,这样到毕业当年年底如果还未就业,虽然其真正毕业时间只有半年,但其寻找工作的时间也已经有一年之久。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家庭和高校毕业生本人对于失业的承受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统计毕业半年后即当年年底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准指标是比较合理的。同时,《通知》要求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也包含“二次就业率”指标,数据的获取也方便可行。

(二)参考社会失业预警线和国外大学生就业率,划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

发达国家对社会失业率的基本判断是:3~4%以内属于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左右属于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8%以上失业问题严重型。因此,通常将4%的失业率视为是自然失业率。

在我国的研究中,冯煜(2001)认为,在中国转型时期,5%以内的失业率说明劳动力资源基本上充分利用,可视为充分就业;如果真实失业率超过10%,则说明城乡之间、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等多方面利益矛盾可能出现激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2年)将失业状态划分为六个区域,分别为:(1)浅绿灯区:4%以下,充分就业状态;(2)绿灯区:4~5%,适度失业状态;(3)浅黄灯区:5~6%,个别地区失业率达到预警线,应及时予以解决;(4)黄灯区:6~7%,局部地区失业率达到警戒线,需密切注意失业率的变化,做好应付全国性高失业率的预案;(5)红灯区:7%~10%,发出全国警报,立即采用应付高失业率的全国性预案;(6)紫红灯区:10%以上,发出严重警报,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其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在

7%左右,通过德尔菲法得出我国目前失业的警戒线为7.03%,在达到9.73%时,会造成重大社会经济风险。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可以发现,可视为充分就业的社会自然失业率通常在4~5%之间,而我国需警戒的社会失业率在7~10%之间。

除了参考国内外的社会失业率标准,还可以比较一下国外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在美国,尽管1992至1993年度遭遇经济危机,1993年底美国的社会失业率为6.4%,而1994年4月对1993年毕业的大学生所做的跟踪调查显示:其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为80.5%,4年后的就业率为86.1%。在OECD 10国中有7国(除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大学生毕业4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为84%。由此可见,部分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毕业第一年的就业率一般不低于80%,4年后更加稳定的就业率在85%左右。

综上所述,我国划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的思路如下:(1)作为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率指标应高于一般社会就业,否则对人才的浪费是显而易见的。(2)我国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的划定,不应低于国外大学生的平均就业水平。因为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而国外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都已较高,趋近饱和。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完善,我国社会对于大学生失业的社会承受力较低,因此,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标准不应低于国外水平。

(三)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及警区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二次就业率为指标设置三条预警线,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划分为四个区间,如表4所示。(1)无警区: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高于95%,相当于一般公认的自然失业率状态,可视为充分就业。(2)低警区: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在85~95%的区间,即与国外一般大学生就业率水平相当,可视为供需基本平衡,就业状况比较宽松。(3)中警区:目前我国高校大专毕业生就业率基本在60%以上,这给许多大专学生带来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可以将60%作为该警区的下限,60~85%的就业率被视为就业紧张。(4)重警区:如就业率低于60%,则意味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重危机,需高度警戒。其中,95%、85%、60%的二次就业率指标分别为从无警向低警、低警向中警、中警向重警转变的预警线。

如根据该警戒区和预警线的划分标准,对照表2中经过重构的江苏省2005~2007年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平均就业率指标可以发现,专科生的就业处于低警区,即宽松状态。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状态均属于中警区,即就业紧张状态,与事实较为相符。由此可以部分验证基于重构的就业率指标建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的合理性。上述预警区和预警线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可根据需要扩展至专业类型等方面的就业率的统计,从而为指导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依据。

根据以上设想,本文以就业率为基本依据,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出了评价和预警方案,但实际上仅以单纯的就业率数据而缺乏相应的就业质量分析,是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的。今后以第一份工作的起薪及其持续稳定的时间、劳动合同的制定与履行状况、专业宽口径的对口情况等重要指标反映的就业质量追踪调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是学界开拓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所要履行的重要职责,以及建立数量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预警体系的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就业率失业率状况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安全感,你有吗?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数据
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