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大国的崛起与高教科研的使命

2009-05-11 02:27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高教办学建设

李 军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将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大国,并踏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吉林省和全国一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省高教学会成立25年来,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高教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高教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一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促进高教科研发展;二要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与研制我省高等教育及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三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制约高教发展的关键问题;四要进一步明确高教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五要继续加强高教科研体系建设;六要抓住当前高教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教大国高教科研高教学会

[中图分类号]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09-05

[作者简介]李军,吉林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吉林省高教学会会长(吉林长春130021)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周年路程。30年来,我国将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大国,并踏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2008年,省高教学会也迎来了建会25周年庆典。回顾我国及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有助于端正高教科研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教育决策服务、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繁荣高教科研事业服务的正确方向,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事业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崛起的若干关键步骤

(一)以维护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恢复并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恢复高考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30年来,我国约有1.28亿学子报考普通高校,通过考试录取5386万人。尤其从1998开始连续10年扩大招生规模,累计招生4010万,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创造了高等教育总规模列世界第一的伟大业绩。为克服高考制度引发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在公平公正的基本前提下,相继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四项重大改革:一是实现了从免费教育到“双轨制”再到“并轨”招生的改革;二是在世纪之交以推行“3+X”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为标志,在考试内容、考试科目、录取手段以及考试次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三是推行了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制度;四是启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以信息公开为核心,明确“六公开”、“六不准”,在管理、监督、服务等方面着力建设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制度体系。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契机,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其最大弊端是中央集权、条块分割、缺乏活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思想,并于90年代初以合并组建新的扬州大学、延边大学等为标志,正式启动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从1998年起到2000年,我国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一是在1998年,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国家对原机械工业部等9个撤并部门所属211所院校进行管理体制调整,50多个部委参与了改革,涉及高校640余所;二是在1999年,国家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院校进行调整,参与调整的各级各类学校共389所,其中普通高校25所;三是在2000年,这一年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调整学校最多的一年。经过调整,管理部门由原来的62个调整为10余个,学校由367所调整为1S0所。经过调整,基本结束了国务院部门办学的传统体制,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得到有效克服,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框架基本得到确立。

(三)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改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国家包办的投资体制和免费上学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逐渐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其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包括了政府预算内、外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的教育税费,学生家庭缴纳的学杂费,校办产业的经营收益,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捐资,教育基金收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及资本市场的融资等途径;二是促进了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高校类型结构的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合作者既有境内的国营与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社会和学术团体、科技开发公司等,也有境外的优质大学、国际组织等;三是促进了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入学机会的平等化;四是高校扩大了办学自主权,主动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科技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有效提高了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四)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通过深化改革,高校的科研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建成了由“三个金字塔”和“一个平台”构成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框架。这“三个金字塔”,一是知识创新体系,它的顶层为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底层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二是工程技术创新体系,顶层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下层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而“一个平台”就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我国高校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作用。

(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建设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

为使高等教育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由大变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其战略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在国家统筹规划下,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对行业和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建设,使它们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二是集中资源。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使一批条件较好的学校在整体实力上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差距,在某些学科领域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三是重点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三大建设重点是学校、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集中力量发展好这三个重点,形成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其他高校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学科带动。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抓住了提升高校学术水平、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

(六)以实施“质量工程”为抓手,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但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往往会发生动摇。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在新世纪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全国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的全面启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质量工程”针对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弱化本科教育的倾向,强化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这个理念,突出了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二是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质量工程”涵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教师队伍以及质量监控等关键环节,有效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抓住教学工作的重点,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突出了办学定位的重要性。“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注重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突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分层分类,促使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四是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质量工程”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着力建设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国家精品课程集成、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公共系统建设项目,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二、30年来我省高教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近10年,高等教育进人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1978年,我省仅有普通高校28所,在校生31 617人;目前,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46所,另有10个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在校生去年就超过了47万人,是1978年的15倍。从1999年起,中央作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我省高校招生保持平均15%的增招幅度,毛入学率达到29.7%,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

第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两级办学、以省统筹为主的体制逐渐完善。最近20年来,我省相继合并组建了长春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和吉林工商学院等,提高了这些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先后有5所学院更名为大学,4所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增高职学院11所,初步建成了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培养层次分明、培养目标涵盖全省主要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第三,多元化办学和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我省公共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其中财政预算内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已由“九五”初期的3.5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8%;省本级财政用于支持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支持经费达1.52亿元,用于高等学校评估工作补助专项经费达5200万元;通过易地重建、校园周边拓展、资产置换和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基本完成了高等学校的扩容改造,实现了办学条件的跨越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已建成4所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和10所独立学院,社会力量投入资产总额已达28.8亿元。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进入省属重点高校行列,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成功转制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充分展示了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水平。

第四,以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三重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从1992年起,我省分三批确立了13所省属高校加以重点建设,允许这些高校自主审定本科专业设置、自主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费收取上浮一个档次,给予它们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学科建设方面,从2006年起,我省本着“保留一批、淘汰一批、增补一批”的原则,遴选省级重点学科221个,加大了省财政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力度,扶植它们上水平、上质量。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省从90年代开始,利用10年时间持续开展高校基础教学实验室达标验收,并从2004年起遴选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7个,支持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重点支持,增强了这些高校的综合能力,对其他高校的基本建设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五,以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省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省加强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并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引导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重新规划学科、专业发展,梳理和凝炼学科专业特色,加快了学科专业建设。同时,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几年来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6门、省级精品课程223门、优秀课程七百余门,确立了238部省级优秀教材,有效推动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六,产学研结合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近年来,我省高校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进入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承担了一批国家“863”、“973”高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的多种奖励。吉林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长春理工大学、北华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有效地集聚了高校人才和科技力量。数十家高校科技产业入驻科技园区,一批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且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得到培育并投入生产,已经和正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25年来省高教学会的主要经验及今后的重点工作

(一)30年来省高教学会服务于高教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我省是较早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省份之一,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高等教育学会。25年来,尤其是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省高教学会秉承为省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的宗旨,团结和带领全省高教科研工作者,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在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完善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绩。表现在:

一是高教科研的先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每年

年初,在省教育厅的安排下,省高教学会都与省教科办、省教科院联合召开全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的工作经验,部署全年的工作,受到高校的高度关注。高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体现,许多高校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都要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不少高校领导亲自主持高教科研课题,有效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课题立项与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在省高教学会的推动与组织协调下,我省高教科研课题的立项渠道越来越宽。目前共有数百项课题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中国高教学会、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教科办等部门的立项。不少高校还设立了校级高教科研课题,设立基金予以资助。由于这些课题贴近教学,联系实际,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三是学术活动更加多样化。主要包括:每年举办一届学术年会,并根据形势的需要不定期举办小型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组织全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参加全国及省内各种评奖活动;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组织我省学者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到国外考察学习;推动高校积极开展校本科研活动,2008年还同省教科办、省教科院组成专家组深入高校,对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检查,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

四是加强了高教科研体系建设。省高教学会的组织机构更加健全,以高校高教所(室)为主体的高教科研机构更加完善,一线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成为高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省高教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会秘书处的工作得到加强,他们不仅维持着学会的日常工作,而且还承担研究课题,联系省内高校开展合作研究。由秘书处承担的“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与征信体系研究”课题成果受到有关企业的关注。经领导同意,他们以课题成果为载体与企业联合组建了“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就业征信研究与信用核验中心”,对大学生就业信用提供核验服务,在拓宽学术服务领域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会刊《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在2008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选中恢复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称号,为省高教学会、甚至为我省期刊界争得了荣誉。

(二)当前我省高教科研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当前和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教科研工作的全局,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体说,应当把握好以下六项要求:

第一,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使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新的气象。解放思想上要有新飞跃,把思想统一到推动吉林振兴上来,进一步激发推动教育振兴发展的动力;解决问题上要有新成效,立足解决本部门本单位以及全省高教改革发展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加大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形成推进吉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促进科学发展上要有新进展,把各项改进措施落实到工作中,转化为实际成果。

第二,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研究制定我省高等教育及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省高教学会要率先做好《纲要》精神的宣传学习与贯彻落实工作,并推动各高校制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12年发展规划。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思想;二要以提高我省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核心,科学确定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三要系统研究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师培养、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

第三,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制约高教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年来,尽管我省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省财政投入与高等学校实际办学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和制约了高校的持续发展。二是高校的层次和布局结构还不尽合理,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还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实际需求。三是高校债务压力逐渐显现,潜在地影响着教学投入的增加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四是高层次优秀人才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优,地区、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大师型和领军性专家、教授太少,高水平教师引进困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五是高校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些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只要解决好了,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进一步明确高教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高教科研工作应当明确“三个服务方向”:一是面向省委、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方式逐渐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正在加快。我省正在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大部制”改革正在自上而下地进行,许多职能和权限将下放或剥离出去,交由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去完成。要认清形势,扩大优势,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争取在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面向所在部门的中心工作,为推动高教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高教科研工作要与教育教学实际密切结合起来,高校领导也要支持和依靠高教科研工作,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增长才干,获得发展。三是面向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根本,谁对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谁就在这一领域有了发言权。尽管我省高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客观地说,与其他比较成熟的学科相比,我们的科研成果学术含量还不是很高,有较高学术声望的知名学者还不是很多,还没有形成一支较强的学术梯队。这就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增强责任意识,多出精品和原创性科研成果,争取在我省推出几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发言权的学术带头人。

第五,进一步加强高教科研体系建设。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省高教学会为核心、以高校高教所(室)为骨干、以群众性科研活动为基础的高教科研工作体系,在繁荣我省高教科研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科学功能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高教科研体系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强化职能,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一要充分发挥省高教学会作用,将其建设成为我省群众性高教科研活动的领导核心、信息中心和人才聚集中心。今天在座的各

位多数是省高教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这对大家来说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荣誉,而且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希望大家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群策群力,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省高教学会的工作,共同把学会的工作做好。二要继续加强高校高教科研机构建设,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办学的可靠参谋部。在我省,高教科研工作发展非常不平衡。不少高校的高教科研机构不断得到壮大,功能更加完善,科研任务饱满,吉林大学、北华大学等高校还筹建了硕士点;而有些高校的高教所(室)则功能不断萎缩,有些甚至撤并了高教科研机构。这种反差既与高教科研机构的功能发挥有关,更与高校领导者对高教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中国高教学会周远清会长曾经在多种场合说过,不懂高等教育科学的大学校长一定不是好的校长。希望大家以这句话共勉,真正依靠教育家办学,也力争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家。三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必然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校本研究”成为国内高校的一种新型教育科研模式。它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学校实际,研究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并以教师群体参与为基本特征,研究的结果具有解决学校现实问题的鲜明针对性,应当引起我省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行。

第六,抓住当前高教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加深,原先潜存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了。一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十年扩招之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为此国家启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投入巨资加强本科教育工作。目前的问题在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应当建立怎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激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等等。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提高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二是高校办学定位问题。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标,对学校的一切办学活动都具有统领作用。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上高校条块分割的格局被完全打破,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领域变得逐渐模糊起来。加之部分高校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升格上层次,导致高校办学的趋同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高教科研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为己任,帮助学校领导梳理办学理念,明确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服务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治校方略,发挥好高教科研工作者的参谋助手作用。三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今年以来,受国际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是束手无策,还是应当有所作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特定情况下的偶然现象,还是长期积累下来问题的总爆发?如何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做好学校培养目标、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这些问题都对高教科研工作者的思维敏锐性提出了挑战,也是对他们的学术责任心的考验。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高教办学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寒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增刊)》公布最有影响力工程机构全球排名等
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
吉林省高校高教所(室)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纪要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