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田秋华副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撰文指出。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其开发策略有:
1明确微型课程的要素。主要包括主题、目标、计划、实施与评价五要素。主题确定的依据为: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学识水平与能力等;学科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教师能力、经验与专业特长或研究志趣。目标确立的重点放在面向生活、满足兴趣与需要、拓展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健全人格等方面,确定两三个目标即可。计划包括学生需要的诊断、主题的提炼、形式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资源的分析、弹性课程表的制作、运行流程的设计等。其实施有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合作的学习等五种模式。评价要实现评价标准、手段与方式的多元性。
2把握微型课程的类型。微型课程分为补充延伸型、问题解决型与动态生成型。补充延伸型微型课程以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为基点,补充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或最新进展,从生活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实例,并从中延伸出新的学习主题与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与视野。针对某类问题(如情感问题、价值观问题等)开设相关的微型课程,能对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提供有利帮助。在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动态整合中。能创生出大量微型课程资源。
3注重教师自主枸建微型课程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教师自主构建微型课程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完善的课程开发的实践技能,其自主构建微型课程能力的养成与提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实现,关键是让教师在“做”课程中学习与发展。
教科书的空无内容与应对
湖南师范大学石鸥教授与南通大学李祖祥副教授在《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教科书的空无内容是教科书中应呈现却没有呈现的内容,它对教材审编、教材使用和师生教学有重要启示。教科书的空无内容有的偏于社会价值,有的偏于学生发展价值,有的偏于知识价值,空无内容主要是由意识形态的干预、编审者的视阈局限和教科书更新缓慢等原因造成的。
作者认为,应对这一情况的基本策略是大幅度提高课程标准制定者、教科书编写者、审查者的综合素养和学术境界,强化教科书的多样化。还要给教师比较大的自由教学和评价空间。要加强教科书制度的建设,包括编写、审定、选用和更新机制。教科书的编审应通过多种途径,听取官员、专家、教师、家长等多方公众意见。同时,要给教师较大的自由教学空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深入分析教科书,发现缺失的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填补”之。这需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学术境界。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
解决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撰文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相关制度加以改革和创新。首先,适应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特点,实现战略思路的转变。一是教育机制从政策保障向制度创新转变;二是教育目标从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内涵拓展转变。其次,秉持“统筹发展、区域调配、多方投入、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最后,依据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现有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以改革和创新。具体政策建议:(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
课程决策
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研究宣张廷凯研究员在《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教师的课程决策是为教师在课程发展与实施过程中对形成课程的要素及条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做出判断并进行选择的过程。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有限的课程决策权,但教师在行使课程决策权时,往往会对课程决策形成三种态度(阻抗、彷徨和接受),同时会遏到困难和困惑。教师在课程决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自身所处环境缺乏课程决策的文化氛围,对课程决策的理解有偏差,缺少课程决策的经验和训练,教师课程专业能力无法满足课程决策的需要等。
作者认为,作为课程决策者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课程管理能力,即指向现实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的基本的管理课程能力,包括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充实和优化。甚至包括为保证课程顺利实施而进行的排课等日程管理活动。(2)课程实施能力,包括课程准备、教学策略选择等。(3)课程评价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业表现和其他方面的评定,也包括教师对课程发展和课程决策过程中自我表现的评判。(4)课程资源整合利用能力。(5)即时信息处理反馈能力等。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