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兰
【摘要】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湿热痢”、“休息痢”及“泄泻”范畴,此病比较难治,现代医学治疗往往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大肠水疗合自配中药胃肠灵灌肠液保留灌肠,集抗炎,消肿,收敛,生肌于一体。诸药配合,相辅相成,全方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开拓了结肠疾病治疗的新思路,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水疗;中药胃肠灵;灌肠液
目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不一,但收效一般。祖国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湿热痢”、“休息痢”及“泄泻”范畴。究其病因,有情志不遂,气机部滞;有湿热内蕴,大肠传导失常;有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有辛辣酒醇,也有其它脏器肿瘤化疗后发病者。在发病过程中,一般为慢性演变,渐进改变,日久加重。病位多在乙状结肠,同时可多段发病,渐至直肠。结肠镜报告:初期多见黏膜紊乱,病变部位痉挛,渐进可致管壁单侧发病,肠管全周黏膜改变、充血、溃疡、痉挛,大便通过不畅;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伴腹胀、沉重、遇冷症状加重,以“五更泻”为特点,可见全身乏力,下腹胀满,右下腹沉重、时有隐痛,夜间加重等。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其原因与情绪,起居,饮食及心理应激有一定关系。
此病比较难治,现代医学主要以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往往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故笔者用水疗系统通过直肠给药,首先对肠道进行了有效的清洗,有助于肠腔黏膜洁净及黏膜上的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的清除,并在此基础上灌注胃肠灵,使药物绕过肝脏和胃,直接由直肠进入大循环,加快吸收速度,又可避免口服后受胃内消化液酸碱度和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同时还可减轻药物内服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及中药苦涩难咽的缺点,同时通过结肠途径,激发结肠、结肠黏膜、肠腺的潜在功能,进一步发挥结肠和结肠黏膜的功能,调节水液、电解质平衡,改善和稳定机体内环境。此外通过机器的动力推动,可让灌肠液迅速达到全结肠,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并在肠道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促进水肿及炎症的吸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溃疡黏膜的修复和愈合。
灌肠疗法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具有可以长期应用,用量小,见效快,简便易行等优点。本院于2000年新引进西班牙生产的HC-2000型结肠仪清洗结肠。患者接受治疗前先排通大便,然后取左侧卧位肛门插管,连通水疗仪,转身仰卧,全身放松,开始治疗。水疗仪温度控制在37℃~38℃。整个治疗过程需进水和排出结肠污物大约15个循环。总用水量大约35 L。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腹部,进行深部按摩。进水时沿直肠、乙状结插、降结肠向上推动按摩,排水时,朝相反方向推动按摩,有利于水的进入和排出。将备用的肠灵灌肠液经该机微泵注入结肠并做适当保留,整个治疗过程大约需60 min。治疗完毕后抬高臀部,防止药液外溢。一般要求患者药液保留2~4 h。每周3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2次,再连续2周后改为每周1次,连续2周,1疗程8周18次。
自配中药胃肠灵灌肠液保留灌肠,白术12 g,白芍、薄黄、硼砂、炉甘石粉、白头翁、薏苡仁、白及各15 g,地榆炭、败酱草各30 g,胡黄连9 g、乳香、没药、三七粉各5 g,上药煎煮30 min,过滤制成800~1000 ml药液。方中以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白头翁、胡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排脓;白芍和营血又为腹痛要药;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地榆炭、白及凉血止血,生肌敛疮;乳香、没药生肌敛疮,收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三七粉止血活血;卢甘石粉止血,消肿痛,生肌,收湿除烂;蒲黄止血,消淤血,生肌;硼砂去后腻。总之本方集抗炎,消肿,收敛,生肌于一体,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安全,简便的特点。诸药配合,相辅相成,全方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诸药有抗炎及增强免疫等作用。
疗效评定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例研讨会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临床症状如腹胀腹痛及内窥镜检查黏膜充血好转,无充血,溃疡修复;有效临床症状改变,大便次数减少,内窥镜检查黏膜充血减少,溃疡有恢复迹象,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内窥镜无改变。本组病例58病例中均为门诊病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9~73岁,平均46岁,结果58例中治愈45例,占77%,好转11例,占19%,无效2例,占3%。
大肠水疗合中药液开拓了结肠疾病治疗的新思路,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周晓梅,周佳霖.大肠水疗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评价.现代医药卫生,2006,22(3):375-376.
[2] 郭春芳.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体会.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