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盛
【摘要】 目的 探讨双相型与单相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从一般情况、家族精神病史、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按国内现行四级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①双相型68例中一级亲属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为9例(13.24%),单相型25例中有1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者双相组为36例(59.02%),单相病例为21例(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急起和亚急起病者双相型为38例(55.88%),单相型为8例(32%);缓慢起病者双相型为30例(44.12%),单相型为17例(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双相组治疗有效率为82.1%,单相组为7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采用相应药物治疗后,疗效均肯定;对伴有妄想者要积极治疗,早期运用电休克治疗,谨防自杀发生。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自杀倾向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扬或低落为基本特征,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并反复发作,间歇期完全缓解,症状较慢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障碍。本研究对近5年来本院所收治的9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间,我院共收治9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均符合CCMD-2-R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0例(21.51%),女73例(78.4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住院17例(18.28%),多次住院76例(81.72%);平均总病程(86±108)d;平均年龄(56.6±22.5)岁。本组93例中,单相型25例(即单相组,均为单相抑郁),双相型68例(即双相组,其中抑郁状态61例,狂躁状态7例)。随访期为2~8年,平均单相为(54.7±17.9)个月,双相为(64.6±18.1)个月,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从一般情况、家族精神病史、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按国内现行四级评定标准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①家族精神病史:双相型68例中一级亲属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为9例(13.24%),单相型25例中有1例(4%)。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相型比单相型有更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起病形式 急起和亚急起病者双相型为38例(55.88%),单相型为8例(32%);缓慢起病者双相型为30例(44.12%),单相型为17例(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起病较急,单相起病较缓慢;③首次发病年龄:双相型为(23.9±9.5)岁(12~58岁),单相型为(29.2±1 0.8)岁(15~54岁),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型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型;④病程:双相型2~522周,中位数为l8周;单相型l~182周,中位数为9周,两组中位数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自杀倾向: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者双相组为36例(59.02%),单相病例为21例(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症状 相组临床症状构成比:心境障碍50例(73.53%),自我评价过高41例(60.29%),精神运动交替出现21例(30.88%),消极悲观生物学症状14例(20.59%),睡眠障碍11例(16.18%)。单相组临床症状构成比:抑郁心境16例(64%),自我评价过低8例(32%),精神运动迟滞22例(88%),昼夜变化14例(56%),生物学症状表现23例(92.3%),睡眠障碍21例(84%),无自知力l9例(76%)。
2.3 治疗与疗效 双相组单一用药18例(26.47%),联合用药50例(73.53%);单相组单一用药14例(56%),联合用药11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单一用碳酸锂为主,个别用舒必利、氟哌啶醇,联合用药常以碳酸锂加用多虑平或氯丙嗪,并配合电休克治疗;单相组单一用药以多虑平、阿米替林、氯丙咪嗪为主,联合用药以多虑平配奋乃静或舒必利,或合并电休克治疗。药物剂量因人而异,两组治疗起效时间比较:双相组为(2.8±0.9)周,单相组为(2.5±1.2)周,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治疗有效率为82.1%,单相组为7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组资料发现双相起病年龄较早,起病较急,多有精神病家族史,多为迟钝型抑郁,个性趋向外向,对锂盐反应好,单用抗抑郁剂容易诱发躁狂。而单相型起病较缓慢,较多存在自杀意念、罪恶感、被害妄想和被控制感,较多伴有焦虑和强迫症状,个性趋向内向,多为激越型抑郁,显示单双相各有某些临床特点,与他人报道有相似特点。单相组的精神运动抑制、自责自罪、自杀行为等明显高于双相组(P<0.05),有自杀行为者占单相组的84%,是双相组的1.42倍,而双相以情感高涨、自我评价过高、过低、精神运动兴奋为主,尤以思维奔逸、心境高涨较多,揭示双相组的自杀率高可能与妄想存在有关。单相组的自杀率与心境有关,为本身自杀的1/2~2/3,约为l5%~25%,有文献报道,存在妄想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是非妄想抑郁患者的5倍[2]。因此,对伴有妄想者要积极治疗,早期运用电休克治疗,谨防自杀发生。
本组资料中,单相组单一用药占56%,双相组单一用药占26.47%,单相组单一用药率显著高于双相组;单相组联合用药率(44%)比双相组联合用药率(73.53%)低,两组差异与国内外报道相似[3]。治疗起效双相组为(2.8±0.9)周与单相组(2.5±1.2)周对比无显著差异,与一些报道有所不同[4]。这可能与临床医生掌握用药方法、剂量、原则不同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8.
[2] 夏镇夷,瞿书辫,德韬国,主编.临床精神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杜,2001:428-429.
[3] Roose SP,Aronoff MS,Clarlin JF,et al.Depresson delusions and suicide,AM J Psychiatry,2004,140:1159.
[4] 刘雨生,谢光荣.56例快速循环型情感性障碍的前瞻性追踪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03,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