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2009-05-08 10:02周玉东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困境资源

【摘 要】 本文以粤西的茂名地区为例,分析和研究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思考:1、找准发掘和利用的着力点,这是开发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前提;2、因地制宜,开发当地投资少,见效快的产品;3、要进行系统规划,使民俗旅游景观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4、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传统特色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来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关键词】 文化产业;茂名民俗文化;资源;困境;对策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传统社会,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地域存在的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生存发展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民族和谐交流创造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文化产业化研究逐渐走向成熟,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暴露出来,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要实现民俗文化的产业化,面临的困境不少,本文以地处粤西的茂名地区为例,对民俗文化产业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实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基本思路,以求达到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的双重突破。

处于粤西地区的茂名,其境域民俗文化按照地方特点,可分为生产民俗文化、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人生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地名和信仰及旅游民俗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和艺术成果、民俗文化的研究等。茂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三四千年,主流文化分别为铜鼓文化(隋唐前)、冼庙文化(隋唐至明代)、山水文化(明清时期)、生活文化时期(近现代)、精品文化时期(21世纪前后2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年代,有的生产民俗已被现代生产工具代替,有些生活民俗文化已经换了新貌,但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利用得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也可以对中华民族文明社会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发挥茂名民俗文化资源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必须进行产业化的经营和开发。

一、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怎样增强茂名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护茂名的民俗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许多人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情感已经逐步淡漠。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这就要重视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现在茂名的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一些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可能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因此,怎样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和形式上精心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造,以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困境二:怎样扩大茂名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利用和开发茂名的民俗文化产品

茂名虽说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名声不大,影响力也很小,就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家闺秀。这说明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尚需加大。目前,全市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冼夫人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团专门研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为旅游产业服务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茂名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这就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近年来,茂名地区的民俗旅游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型”为主,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如冼太文化的旅游,几乎无一例外是参观庙宇;农家乐旅游,大多也还停留在“住宿、餐饮”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在民俗文化的利用上,文章还没有做足、做深、做透。

另外,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尚未得到很好开发。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茂名地区旅游业的短腿。民俗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再加上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价格偏高、外包装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原因,如玉雕、角雕等一些工艺品很难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困境三:怎样推动形成茂名民俗文化产业格局,打造茂名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茂名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不多,民企进入文化领域准入的门槛较高,因此,要解决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有序的市场准入问题;以及怎样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利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培育民俗文化领域的投资者,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是茂名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面临的困境之三。

困境四: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政策的滞后,是茂名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难点

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较大,政府囿于财力,尚未进行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民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现有的展示场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缺乏全方位展示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高规格展示场馆。近几年茂名市对文化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0.23%。民间资金投入文化发展的也很少。因此,如何吸引足够的资金来发展茂名民俗文化产业是一个难点。

还有要搞好茂名民俗文化的改造利用、宣传传播以及产业品牌等,都要有一支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如何造就一批民俗文化的名家大师、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人才难得,如何吸引人才,更是一个难点。

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但怎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怎样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怎样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怎样突出重点,精心推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怎样全面宣传全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等,当地的相关政策体现出了它的滞后性。

二、实现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要使茂名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茂名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基本的思路。

1、找准发掘和利用的着力点,这是开发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前提

茂名的地域民俗产品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要进行产业化的开发,首先要找准发掘和利用的着力点,也就是要突出茂名地方特色,开发特色品牌。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无数事实证明:越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越有开发价值;但茂名目前不少特色产品还仅仅在民间局部流传,如境内的木偶戏、跳花棚、麒麟舞、飘色等,艺术形式独特,但知名度并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木偶表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经由中原传入茂名地区,但如此久远历史的艺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兴旺发展,反而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而表演的艺人也逐步减少,已经出现后继无人的窘象。还有一些民间的表演艺术如采茶戏、山歌剧等也仅为少部分的当地群众所知道。因此,要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出来,首先要发掘和利用当地具有历史传统、又具有表演较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歌舞,重新进行定位和包装。在这方面,信宜的“飘色”已经开始了市场的包装和宣传。茂名境内的飘色于清代出现,飘色由“色梗”、“化妆人物(儿童)”、“布景”、“高台”、“音乐”等多方面组成,21世纪初,信宜的飘色艺人在“色梗”、“布景”、“音乐”等方面按照新时代观点进行大胆创新,构思出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色板”,在2005年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巡游和民俗民间艺术大巡游两项表演,被誉为广东最出色的飘色队。而此后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大赛获得金奖,其色板“普天同庆”被人民日报登载,被称为“中华一绝”。可以说,信宜飘色民间艺术的成功开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扩大民俗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必须找准地方的特色品牌,以此来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带动其它产品的发展和创新。

2、因地制宜,开发当地投资少,见效快的产品

开发民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开发的周期长,投入的人力财力多,产生的效益就相对少,就容易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所以把“短、平、快”的产品列为首选产品,就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建议将信宜的玉雕、高州的缅茄雕、角雕、电白的石雕产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市场上推介,改变过去那种价格昂贵、作为高级礼品的面目,使其进入市场,成为大众产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另外就是要优先开发成本较低的产品。

因地制宜,选材就便,加工简单的产品,可以考虑优先开发。开发的产品最好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包装,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自然就提高了利润。例如,茂名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就是最好的低成本的产品。茂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古庙建筑,如位于高州长坡镇旧城村的旧城冼太庙,位于化州宝山公园的化州孔庙,位于高州城的高州冼太庙和潘仙祠等等,都历经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文化意蕴深远,值得大肆宣传;还有近年来茂名境内出土的最有地质研究价值的恐龙蛋化石、最富有史料研究价值的古代陈仓炭化米等,散落各处的古石雕,都成为前人留给茂名人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旅游资源几乎不需要进行加工改造,而且能够让游客有真实感,置身其中可以亲身感受茂名的历史文化。

3、要进行系统规划,使民俗旅游景观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要使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市场,一定规模的景观构成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要真正形成旅游市场的规模效应,系统全面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系统全面的规划,必须根据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旅游行为的自由性,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合理安排,造成一个能在一年四季保持相当数量的游客的资源结构。这就是说,必须把相关的民俗因素优化组合,使游客能够留得住、玩得好、过得舒畅。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组织特定的节日活动等大规模的参与性游览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寻常百姓家,经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用事先安排好的民俗习惯来接待游客。此外,建设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展览场所,把人为的表演和实际的生活融为有机的整体,再加上注意一年四季布置好有重点的岁时节日民俗的旅游,形成时空交叉、疏密有致的民俗旅游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获得基本的成功。民俗主题公园的建设、民俗旅游商品的经销,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4、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传统特色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来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在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品牌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传统特色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来开发茂名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要利用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基础和条件,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走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旅游产业建设与民俗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民俗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这项旅游资源时,既要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发掘潜力,让有限的物质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文化经济效益,又要用发展的眼光、可持续的眼光来对待民俗文化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中注意保护,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掠夺性地对民俗文化资源加以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给予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提倡环保旅游、绿色旅游,只有这样,民俗文化资源才能享之不尽,用之不绝。

【参考文献】

[1] 周镇宏主编.茂名民俗文化史话.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2] 许木咏主编.风物.广州出版社,2006.

[3] 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民族研究,2002.4.

[4] 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7.1.

[5] 温朝霞.民俗文化:广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1:1.

【作者简介】

周玉东(1974-),女,壮族,广西桂林人,中共茂名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化发展与建设等.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困境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跟踪导练(一)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