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赫哲族未来生计方式选择的探讨

2009-05-08 10:02李伟军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赫哲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个赫哲族社区S村农户生计方式变迁的考察,发现传统生计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分析导致当地社区传统生计不得不被替代的原因后,作者对赫哲族未来生计方式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赫哲族;生计方式;替代生计

一、引言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赫哲族人共有4640人,他们长期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沿江地带。赫哲族属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从古至今“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只有少数人兼营农业生产。自清以来,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文化发生了变化[1]。清末民初,大量汉民涌入赫哲族生活地域,尤其是 20世纪 60年代“北大荒”的开发,致使狩猎资源锐减,赫哲族人逐渐放弃了狩猎,而全力转渔业生产。其后,随着人口的增多、捕鱼船的激增,导致了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传统的捕捞渔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影响了赫哲族经济发展和赫哲族人的生活[2]。今后如何发展成为一道难题,为此笔者进入黑龙江省饶河县的一个赫哲族聚集区(S村)进行相关研究。

二、传统生计被替代的原因

1、人口的增长引起生存空间的减少

据《饶河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S县总人口为1110人,其中赫哲族为890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18%,仍为当地人口的主体;汉族为220人,占19.82%。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10385人,其中赫哲族185人,占1.78%;汉族为8593人,占82.74%。而到了1980年,全县总人口为107054人,其中赫哲族203人,仅占0.19%,成为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汉族为104286人,占97.41%。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间饶河全县人口增长9.35倍,而1949年至1980年之间短短的31年间人口猛增10.31倍。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总人口150007人,城镇人口61423人,农村人口88584人,汉族人口144240人,占96.2%,少数民族人口5767人,占3.8%。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赫哲族的生存空间的日益减少。

2、渔业资源的日益匮乏

赫哲人传统的渔猎经济属于索取型的自然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极大。自古以来,赫哲族以狩猎和捕鱼生产为经济生活的基本来源,社会分工不明显,内部交易也不发达。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因而生产的规模是以能否满足自身需求为限度。这种原始经济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也是赫哲族渔猎生计方式能够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然而,自19世纪中叶开始,商品观念和意识在赫哲人头脑中增长起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赫哲人商品观念和意识的增长,使其“不可浪费渔猎资源”的传统观念遭到严重的破坏,其后果必然是渔猎资源渐渐枯竭。更值堪忧的是,到了最近,不少人为了一己之利,甚至连小鱼苗也不放过。20世纪80年代初饶河全县兴起养貉、狐业,需要大量的鱼类饲料,而小杂鱼因价格低廉,广受养殖专业户的欢迎。为谋取暴利,渔民使用各种违禁网具狂捕乱捞,损害了大量幼鱼苗,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因商品经济意识膨胀而带来的经济理性最终战胜了适应自然的生态伦理,天然渔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公地悲剧”。

3、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计转型创造条件

尽管近代以来,大量的自流人口以及有组织的移民运动使得三江平原地区的人口猛增,但是相对于关内而言,这里的人口密度较小,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在S村调查时发现,在闭塞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古朴淳厚的赫哲人尽管具有开放的意识与胸怀,但是作为一个农村社区,具有明显的边界,许多来此“讨生活”的外来人口常常不得不选择离开,当然这也是社区固有人口维持对自然资源控制权的基本策略。经过长时期的垦殖,S村的耕地面积激增,目前人均达27.65亩,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9.75倍,而且土质肥沃,为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同时村里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包括数万亩的江面和数百亩的天然水库等,相对其他江河而言,乌苏里江受污染较小,既可用以水产养殖,也可进行绿色农副产品的种植。

4、优惠的民族政策促进生计方式的转型

为倡导和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人口和地区的发展。民族政策是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源,这已为近年来赫哲族聚居区发展的实践所证明。赫哲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还主要依赖渔猎经济的生计方式,生产单一,经济脆弱。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都特别重视和关怀,给予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早在1968年国家投资给S村一台拖拉机及相应的配套农机具用以开荒种地,此后又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当地的生产以及生活基础设施。而从1995年开始,在各有关部门的扶持下,S村赫哲族人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当年有7户进行转产,其中有4户种植水稻,平均亩产700斤,人均收入1500元。1998年,县民委拨付周转金6.45万元,使赫哲族户及时种上了地。1999年,县民委筹措资金10万元用于赫哲族户种地。2000年,县民委积极协调为赫哲族户解决农贷资金17.85万元。特殊优惠的民族政策有力地支持了赫哲农户的生计转型。

三、未来发展的建议

1、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黑龙江省水产局渔政处官员曾指出,以现在的情况,即使实行全面禁捕,也至少需要十年大麻哈鱼类资源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全面的禁捕政策也在政府的未来工作计划中。为了保护当地濒危的渔业资源,农民的传统生计必须要改变,而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达到两者的统一,即保护渔业资源和维护农户替代生计后的可持续性。

生态补偿又称生态环境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环境破坏补偿,指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行动,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因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环境是公共的资源,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整体效益,只能由政府来负责,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和强制性手段来保护环境。所以环境能否得到保护,取决于政府的管理力度。应该对退耕还湿的农民进行政策性补偿,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

2、政府要在技术培训方面给予支持

技术风险是可替代生计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向农户提供更多的成熟的技术并加大对生计转型农户的技术支持,以减少技术风险给农户带来的损失。

3、疏通市场信息渠道,为转型产品找到销路

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应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并帮助农民为其转型的产品找到销路和制定收购的保护价格,使农户可以从转型产品中获得利润,降低转型农户的市场风险。

4、发挥民族地方特色,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S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自然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另外赫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赫哲族的饮食、舞蹈对于旅游产业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源。

5、加大对社区滚动资金机制的建设

社区滚动资金是指从解决社区生计出发,以赋权和培育组织自身能力为根本,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通过小额信贷活动和生产积累,将社区合作医疗保障、扶贫、科技推广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社区的发展。另外,社区滚动资金应该借鉴小额信贷的管理方法,整借零还,降低资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2] 舒景祥.关于赫哲族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状况的调研报告.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

[3] 饶河县志.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伟军(1984-),籍贯:黑龙江省巴彦县,学历: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赫哲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神采赫哲族
赫哲族传统纹样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研究
谈赫哲族文化保护与特色旅游的开发策略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