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敏
2009年,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各行业的影响都已显现,经济衰退、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开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贸易保护主义肆虐全球
每次经济危机的产生必定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
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保护自身利益,很多国家再次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印度宣布对进口豆油开征20%的进口税,提高一些钢材的关税并出台了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的政策;印度尼西亚宣布对至少500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阿根廷对进口鞋和汽车配件施加新的限制措施;俄罗斯提高了汽车进口关税;欧洲的许多国家制定了优先向本国企业贷款的措施。美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更是严重,奥巴马上任后,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购买美国货”条款就明确规定,基础设施项目只可采用美国生产的钢材及其他产品。该条款遭到美国贸易伙伴的强烈批评,后该条款被修正为当不违背美国在各国际协定中的义务时,“购买美国货”条款可以被使用。这种修正或将使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及其他一些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享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豁免权”,而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则不在此列。
贸易保护有害无利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分析论述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指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没有赢家的,只有引入竞争机制,依靠自由贸易才可以达到共赢。亚当·斯密还指出,如果一国首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相关国家只有一种做法是明智的,即采取强硬的针对措施,采用更大强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释放出信号,迫使对方放弃这种保护政策。但是这其中肯定要牺牲很多的社会福利,代价颇大。
现实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危害也是有深刻教训的。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于1930年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胡佛政府对2万多种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一企图将所有外国商品关在美国国门之外的法案引发了全球效仿,来自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纷纷瞄准美国,国际贸易几近停顿,失业人口剧增,世界经济由此陷入大萧条,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美国也没有从中得到好处,本土出口额从1929年的约52亿美元锐减到12亿美元。直到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并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才使美国重回自由贸易轨道,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历史教训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拉米也指出,如果一国开始搭建壁垒,邻国也会开始,然后是邻国的邻国,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也证实这一观点,2008年由于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给全球带来了7280亿美元的直接贸易损失。看似保护了一国经济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延缓着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
联合应对危机警惕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而金融和经济危机也是全球市场共同的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危机面前应该加强合作和对话沟通机制。
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萌动,并且清醒认识到如果任由这种行为泛滥,必将带来世界灾难。从2008年年底的华盛顿20国集团会议,到刚刚闭幕的达沃斯论坛,警惕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一个主要议题,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公开强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在这个背景下,应完善对话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尽快推动并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共同探讨一种新的经济机制和世界贸易的协议。世界贸易组织应规范世界贸易秩序,完善WTO条款,对于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给予清醒地认识,各个成员国应严格遵守世界贸易规则,避免局面继续恶化。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遭遇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种种形式的贸易限制。面对发达国家屡屡发起并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培养懂得世界贸易规则和擅长谈判的人才、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权益,更要发展自己的优势,转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加强创新和提升技术含量方面下工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是一些国家面临经济困难的权宜之计和无奈之举,运用各种经济政策使经济尽快复苏、保证就业才是根本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