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音
摘要:儿童是自然之子,自然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幼儿教育中,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了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引领儿童走向自然,体验自然,创设一个富有自然气息的教育环境,让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儿童;自然资源;利用
中国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0-02
大自然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空间渐渐被吞噬,如今的儿童,特别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数生活在高楼大厦遮蔽的空间,他们越来越难以感受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我们应该重新看待自然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注重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得到自然的沐浴,全面和谐地健康成长。
一、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大自然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自然中一切可以看得到的、听得到的、呼吸得到、触摸得到的都是教育的资源。除了大自然,自然物也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盆花、一颗石子、一洼水、一块泥巴都能激起儿童想象、创造的欲望,作为他们探索创作的材料。自然材料的性质完全不同于那些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塑料、泡沫、电动玩具等,它们多姿多彩且极富变化,在自然界中找不到两朵雷同的花朵,也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使同一片叶子,每时每刻也在悄悄地改变,能给儿童带来启迪和生机。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扩大儿童眼界,丰富儿童的经验,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取教材,在这广阔的课堂里,有着内容极其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这对于儿童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大自然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儿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心灵纯洁,对自然有着别样的亲切感,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沟通融合。他们喜欢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中的生灵对话,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环境。
2~6岁的儿童,其大脑发育不够完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适宜感知可视、可听、可感的事物。从大自然的特点看,自然界形象、直观、多彩、生动,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自由、开阔的活动天地。在大自然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消除了距离,沟通了心灵,远离了一成不变、生硬的由教师一手包办的活动环境,儿童成为环境的主人,他们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抚摩小草,纵情地奔跑、欢笑。俄国著名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曾提出:“儿童需要亲眼观看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确实,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环境。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
(三)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大自然是养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养育儿童生命的摇篮。大自然不但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经验,更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认识自然。可以帮助他们适应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从而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大自然多姿多彩,瞬息万变,以其多面性、易变性、全方位性的形式展现在儿童面前,激发起儿童天生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任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赋予儿童无穷的生命力和活力,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天性,充分自由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以其形状、色彩、气味、声音吸引着儿童的感官,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因而,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语言更加丰富,视野更为开阔,对事物有更贴切、生动的认知,探究事物更为积极和主动。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可以爬山、远足,看蓝天白云、闻大地芳香,这些活动能锻炼儿童的意志,强健儿童的体魄。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培养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大自然给予儿童的美好感知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利用环境中的天然材料
大自然赋予儿童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之才,一片叶子,一根树枝,一把细沙,一颗石子,是儿童认识、探索世界的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造的绝好材料。不同的天然材料具有不同属性、质感,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能给儿童带来不同启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周围环境中的天然材料:石头、树叶、贝壳、蔬菜、瓜果……让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创造。
秋天的树叶,在语言活动中,是儿童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儿歌的素材。在科学活动中,树叶可以用来排序、分类、比较。各种各样的树叶,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作为各种图案的创作材料,制作出形象生动的图案。同样,石头、种子、贝壳等都是孩子们探索、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在操作天然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物质的特性,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二)创设富有自然气息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侵蚀的现代社会,为儿童创设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在幼儿园中种植各种植物。供幼儿观察、认识、游戏。这些植物应该是发芽周期短、生长迅速、变化显著的花卉、树木。这样有利于儿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其次,开辟种植园,让儿童参加种植蔬菜、瓜果。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此外,还应在幼儿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蝌蚪、小金鱼、乌龟,供幼儿观察、探究。
创设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幼儿园要为孩子留一块自然的没有人工化的野草地。有一幼儿园曾经有一块没有修整过的野草地。每年的春夏,这里长满了车前草、马兰头、野葱、蒲公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草,开满了紫的、蓝的、粉的、白的各种小花,草丛里还躲着各类小昆虫,孩子们在这里认识各种植物,采摘五颜六色的小花,探寻各种各样的小昆虫。这片野草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可是,幼儿园在整修园舍的时候,铲除了五彩缤纷的野草。铺上了单一的草坪,孩子们也随之失去了一块自由的乐土,也失去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可见,不能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环境的美与不美,要用自然的心来为儿童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自然的世界。
(三)走向大自然
带领儿童走向自然,体验自然,是对自然资源最好的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绚丽多彩的美景。春天,万物复苏,绿草如茵,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夏天,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既有雷鸣电闪的倾盆大雨,还有雨过天晴时显现天边的彩虹;秋天,天高云淡,秋风乍起,落叶翩翩飞舞,果园的果子熟了,田里的庄稼熟了,大地铺满了金色的毯子;冬天,雪花飘舞,银装素裹,大地沉浸在洁白的世界中。教育者要抓住时机,引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吸取天地自然的精华。可以带他们到湖边、河岸、溪旁、海边捡石子、拾贝壳;到田野、树林看翩翩起舞的蝴蝶、采摘多姿多彩的野花;让他们感受春风拂面,也经历雷霆万钧。
教育家们极其重视以大自然作为教育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在大自然——“蓝天下的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他把课堂设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场上。他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是在葡萄园里这样进行的:“一串串成熟了的琥珀色葡萄垂在绿叶之间。……孩子们环视四周,觉得果园被绿色薄雾笼罩着,犹如海底的童话一般。大地表面——田野、草地、大路——似乎在透明的热气中颤动,阳光照射在树林上好像满树都有火花在闪烁。”
拥有这样一个“蓝天下的学校”或许只是个美好的梦想,但是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机会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儿童生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离不开自然的滋润。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引领儿童走进自然,发现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并融入自然,从而使每个儿童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健康的人生。
责任编辑星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