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流动商贩问题的历史研究

2009-05-03 06:52于国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9年4期
关键词:商贩流动人口城市化

于国

流动商贩,作为一种谋生的方式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每一个强盛的朝代都有许多十分繁荣的市井集市。《周礼・地官》中有“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的记载[1]。南宋时,临安城内“(居民百姓中)还有数不清的各种类型的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或者在街头或市场摆摊”[1]。明代时,小摊贩们“有的靠肩挑或推车沿街叫卖,走街串巷流动经营……有的则靠支棚摆摊,进行半流动经营……到处都是各色摊贩集中的场所”[1]。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仿佛一夜之间,众多的小商小贩从我国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中冒了出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量小商小贩“浪迹”街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流动商贩成为一个影响颇大的社会问题,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一、流动商贩的产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一)城市化引发的流动人口大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曾撰文指出:“城市的成功是国家的成功”[2]。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

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他们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5%,用了大约250年的时间[3]。与此相比照,198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有20%,截至2005年,短短的23年时间竟提高23个百分点,特别是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速度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300多万流动人口产生[4],这意味着我国每年都要增加一个像北京或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2000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为1321.63万)[5]。

(二)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第一,总体数量庞大。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00年全国有迁移人口1.25亿。

第二,流动人口的主体是民工。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从1979年的农村改革开始的,1978—1989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年递增速度全国为9.5%[7];1995年,农村流动民工8000万人左右[4];2000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134亿。

第三,流动人口的流向集聚性。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吸引力大,因此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向主要是向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和大城市流动,特别是我国的“两沿地区”[4],其流动人口规模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86.44%,即所谓的“孔雀东南飞”现象。1993年在全国7000多万流动人口中,仅2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流动量就达1000万[9]。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同城市本身容纳能力之间将形成不可避免的矛盾,而缺乏节制和引导的城市化,必然落入畸形城市化的“拉美陷阱”[10]。我国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面临流动人口急剧膨胀的窘地。流动人口过度集中于大中城市,必然会给这些城市在交通、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尤其是就业方面带来极大的压力,事实上我国的少数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是流动商贩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

(三)流动人口的入侵与城市的制度抗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被赋予了追求自我利益的基本经济权利,他们选择了预期收益最大化的行动——进入城市寻找新的职业。然而,为数甚多的流动人口却只能徘徊在城市大门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原有的就业结构——正式经济部门(与此对应的是非正规部门[11])只是根据有限的制度改革有选择地吸收很少部分外来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尴尬——综合素质普遍低下。由于我国农村教育长期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质量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技能缺乏、观念落后等。根据2000年有关统计数据,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高中文化仅占13.38%,中专4.65%,大专以上更是可怜,仅占1.4%[12]。

由于以上原因,在我国的城市中,农民工大多分布在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等非正规部门,这些行业往往是城市居民,甚至是失业的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3D(Danger,Dirty,Difficult)行业[13]。

在正式就业结构封闭或外来劳动力难以进入的状态下,“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14]。在为数众多的非正规经济中,流动商贩成为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

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失业群体到流动商贩的转变

就业问题是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课题,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同时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空前严峻,就业也被胡鞍钢称作我国21世纪亟需解决的两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这次结构调整堪称“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行业和采用旧技术的领域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11]。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9年底,我国的下岗职工人数为6500万,登记失业人口为600万(登记失业率为3.2%)。我国的失业率不断攀升,2000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上升到4.0%,2003年为4.3%[16]。

21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业已形成一个与20世纪80、90年代截然不同的社会,“一个断裂社会正在生成,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社会地位再生产的逻辑已经开始显现”[17],只有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资本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而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这部分失业群体,无论是知识能力、职业技能还是再就业能力明显偏低,他们属于城市失业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底层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无证经营。据《北京市2003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公报》显示,2003年北京市409.5万流动人口中,摊点经营人员占6.78%,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无照的流动商贩[18]。

三、城市规划建设的缺陷、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造就流动商贩的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突飞猛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我国的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大中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城市发展的悖论:一方面是城市的蓬勃发展,高楼大厦、楼堂馆所的鳞次栉比;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城市社区、街道生活服务设施的严重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化是“压缩饼干型”的城市化,既肩负着传统的城市化的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尽快完成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使命。这使得上海、北京、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在城市空间区域上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一方面是主要承担城市政治经济功能的中心区的出现,像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和奥运村,上海的南京路、徐家汇等;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城市区域中的生活区域,像北京的平房四合院区域。城市空间区域人为的不合理的分化,严重忽视了城市市民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导致例如卖废品、饮食、买菜等之类以往非常容易的蝇头琐事成了市民的头等难题。在我国的众多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工作的穷人”——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了较低的消费水平。

此外,随着城市化大潮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因为户籍制度限制难以获得市民待遇,更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

需求是造就市场最好的温床,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内在缺陷,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多层次的消费群体直接催生了流动商贩。因此,我国城市流动商贩的产生既是商贩“本身寻利行为的必然结果”, 亦是“基本符合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19]。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流动商贩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历史原因,但总体上讲,与城市化政策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长久以来的城市管理建设的内在缺陷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造就了我国城市中数量惊人的流动商贩大军。

参考文献

[1] 贾全全.浅析摊贩及其近代治理与整顿[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66-67.

[2] 谭仲池.城市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谢志强.都是城市化惹的祸?[J].人民论坛,2006(10):40.

[4] 牟君发.我国“两沿”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问题研究(二)[J].公安大学学报,1998(74):59.

[5] 周祖根.上海人口总量及其状况[J].上海综合经济,2001(7):18.

[6] 阎革,王巧玲.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几个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0.

[7] 朱家良,吴敏一.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型及趋势比较[J].人口学,1993(1):29.

[8] 夏海勇.透视“民工荒”——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态势的人口经济学分析[J].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1):15.

[9] 杜守东.人口流动问题刍议[J].人口学,1993(1):87.

[10] 田雪原.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拉美陷阱” [J].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3):38-39.

[11]彭希哲,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J]. 社会科学,2004(7):63—65.

[12] 周海霞,罗守贵.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劳动力市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595.

[13] 侯力,肖贺飞.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J].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2):45.

[14] 常进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J]. 财经研究,2003(12):55.

[15] 胡鞍钢.改善民生是政府最大的政绩[J].现代领导,2007(249):1.

[16] 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5(3):45-46.

[17] 张红,李航.“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流动——以“内卷化”为分析视角[J].青年探索,2006(4):26—27.

[18] 唐召明,李德欣,陈泽伟.“严管”难化冲突——城市管理当谋求兼得[J/OL].瞭望(2006-09-27)[2009-06-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27/content_5144387.htm.

[19] 盛永祥.地下经济现象的博弈分析和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53.

(责任编辑:文雪峰)

猜你喜欢
商贩流动人口城市化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奇葩粽子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开卷三笑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