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牟
新亚书院在华语学术圈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以创院院长钱宾四先生命名的讲座更是规格极高。演讲者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醇儒硕宿:钱宾四、李约瑟、小川环树、狄百瑞、朱光潜、陈荣捷、杨联升、余英时、刘广京、杜维明、许倬云、严耕望等,这些前辈学者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都代表着各自领域的顶尖水平。
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是1978年南“新亚学术基金”支持而开设的,由当时主政的金耀基院长极力推动而成。据金先生介绍,讲座有四个目的:一是促进新亚师生之学思辩难;二是探求根源之大问题,超越专业学科之界限;三是对外界开放,增进大学与社会之联系;四是讲稿整理出版,促进更多交流。由此可见,这个讲座系列定位高而博、广而雅,并且不是专业讨论,而是广泛适合所有群体。历年之讲座,都是新亚乃至中大、香港之盛事,学界高贤云集。以前,大陆难以见到这个系列讲座的讲稿,现在贵州人民出版社选了7部较有代表性的讲座,整理出版,以飨读者,实属幸事。这7册涉及不同领域:文化、哲学、文学、科学史、美学、政治学等,但各位名家都讲得深入浅出,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选编的这7册,是按一定脉络排列的。第一册是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他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看法,是以各个文化自身之盛衰来理解的,无论兴盛还是衰亡,都是自身之种种机理之作用。在此理解下,许先生分别讨论了中国文化之形成、演化与转变。丛书的第二本是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李约瑟在讲座中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与化学相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他较宽泛地讨论了时间与变化的问题,并与西方、印度等做了比较,以作为整个讲座的结束,这呈现出了知识与文化的复杂张力,很有启发。第三册是日本学者小川环树的《论中国诗》。小川与吉川幸次郎是日本有名的京都学派之代表人物。他的这次讲座主要讨论了风景之意义、风流之词义,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讨论了中国诗歌的特色。另外这本书在后面还编选了小川对苏东坡、辛弃疾以及《敕勒歌》等的专题研究,读来颇有启发。第四册是狄百瑞(WilliamTheodore de Bary)的《中国的自由传统》。狄百瑞的学术兴趣主要是明代儒学,尤其对黄梨洲感兴趣。他在这本书中讨论了新儒学的道统、朱子与自由教育、个人主义、黄梨洲的自由思想、自由主义的局限等问题,并结合中国的现代问题,对自由主义的局限做了一定的反思。丛书第五册是朱光潜的《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朱先生是美学大家,同时也是大翻译家,此次讲座就主要讨论维柯的《新科学》这本先生晚年的翻译力作。维柯的《新科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本,有着当时学者之豪气与大气,而由身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做解释,则讲出了很有深层的意蕴。第六本是刘述先的《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刘先生的讲座是2005年钱宾四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而举行的。讲座通论了先秦儒学、宋元明儒学、现代新儒学这三个儒学发展的大时代,并结合先生自身的“理一分殊”、“两行一理”对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总结性判断,由此可以理解刘先生的整个哲学关怀。最后的是杨联升的《中国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杨先生是哈佛的前辈,号为汉学界第一人,门下有余英时、田浩等诸多高弟。讲座中他讨论了“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刻含义,读来酣畅淋漓,尤其是从社会关系、人情关系来讨论“报”,堪称鞭辟入里。
贵州人民出版社此次引进的7册,精心选择,对大陆学界有特别的意义。它既具有大家的精辟和深刻,又具有开放和交叉的特性,而且由于是演讲的整理,所以文字生动、语言简明,非常适合于一般大众阅读。这套书堪称为大家面向普通读者的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