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南京零距离》一炮走红后,中国电视新闻圈中掀起了一股“民生潮”,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办起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在遍地开花无限风光之后,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同质化日益突出。民生新闻的发源地南京有6档民生新闻。每档节目按30条计算,如果不重复,需要180条。如果重复一半,则需要90条。实际上,南京当地一天根本不可能发生那么多有价值的新闻,所以经常出现一件小事有三四台摄像机在拍摄的“新闻”。衢州广播电视台《百姓·连线》栏目曾出现上传省电视台一条新闻竟然被五六个频道同时录用的情况。有限的新闻资源在白热化竞争的同时,同质化的矛盾无法回避。
问题二:表面化已成常态。新闻资源的短缺,导致许多不是新闻的新闻被纳入播出范围。对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水管破裂的报道几成定势;一开始总是记者对现场的描述,然后是当事人、交警(消防)或是目击者的采访,事故原因也总是“正在调查中”,最后是记者或者是主持人提醒和劝告,给人千篇一律的面孔。这些就事论事、流于表面的事故报道,更多是由于题材缺乏的“为报道而报道”,换一时间、地点和人名,仍可成为另一篇“报道”。
问题三:庸俗化比比皆是。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为吸引观众眼球,置媒体的责任于不顾,片面追求猎奇与轰动效应,热衷于对色情、暴力、犯罪等事件的报道,制作上刻意突出娱乐性、窥密性及感官的刺激性。有人曾对西部某省会城市几档民生新闻栏目做过跟踪观察,结果发现同一个栏目一周内,就有5条关于不同人命案件的报道。
问题四:边缘化开始显现。民生新闻排斥时政新闻内容,让民生新闻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其实大多数领导活动都与老百姓生活有关,他们的言行会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实际的情况却是民生新闻栏目大多以“民生”自居,只报道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与就业、升学、住房、社保、看病、扶贫济困等“大民生”相去甚远。殊不知,如此这般,民生新闻在满足观众一时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之后,边缘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面对民生新闻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结合实际,向内审视,思索民生新闻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毕竟,媒介之间、栏目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无异于坐以待毙。唯有及时调整,大胆创新,方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调整一:拓宽题材以求广。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因此,它的选题不仅包括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等事件及信息,还应包括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政策资讯、经济、文化等方面。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乡交通、社会保障、住房看病、上学就业、失业帮困、社会新风、文化生活……题材不怕“大”,不怕“硬”,只要站在平民的角度,将“大”新闻、“硬”新闻进行小切口、低视角的“软”处理,将时政的题材“民生化”,就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调整二:深度加工以求厚。有人分析,现在媒体信息来自共同信息源的比例高达70%,甚至接近80%,因此对信息的专业化整理加工是决定观众“遥控器”指向的关键。面对相同的“原料”,如何做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形成新的独家信息,增加民生新闻栏目深度报道的比例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这也是民生新闻报道克服表面化弊病的有效手段。
对于重要新闻,可以通过归纳梳理、提供背景、分析述评、多元解读等,使其向纵深发展。而对于那些琐碎的只关乎公众局部、短期利益,新闻价值相对较弱的新闻,可以通过再开发、深加工,提升其新闻价值。比如对一座立交桥拆除进行报道,就可以既报道现场拆除动态和拆除后准备建成什么,又报道这座桥的建造历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摄影家镜头中的这座桥,老百姓眼中的这座桥,大家对这座桥拆除建成后的期盼,等等。
调整三:积极策划以求新。新闻离不开策划,民生新闻也是如此。策划应包括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开办小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或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等,以唤起观众较长时间注视的目光。
衢州广播电视台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时候策划并推出了《千里走青藏》大型系列报道。由于整组报道讲的是家乡人在青藏鲜为人知的事,家乡制造在天路,展现的是家乡人“走”青藏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走”青藏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走”青藏沿途所见的民俗风光,加上快捷的报道方式、丰富的表现形态、精心的后期制作,《千里走青藏》系列报道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调整四:招牌主持以求异。民生新闻的表达形式是可以克隆的,难以复制的是新闻主持人,因此打造个性化的品牌主持人是民生新闻凸现个性的捷径。一位特色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是一个栏目有别于其它栏目的金字招牌。如《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飞用自己的话语评说各种事件与信息,语言生动犀利幽默,观点鲜明朴实撼人心,为《南京零距离》打造了独特的差异点。《拉呱》中的小么哥张勇,地道的山东土话,拉家常的主持方式,构成了其极具亲和力、号召力与幽默风趣的特质,拉近了与寻常百姓的距离。这些栏目的主持人,融个性化主持、点评与栏目风格、定位为于一体,使栏目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差异点,也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信息附加值。
调整五:引进理念以求远。民生新闻要想走得更远,更具生命力,就必须引进“公共新闻”的理念,强化“公共服务性”。“公共新闻”倡导报道要将公众视为公共事物潜在的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旁观者;帮助社会群体针对问题采取行动而非仅仅是知晓问题;帮助改善社会公共生活,使它值得人们关注。强化“公共服务性”就是既注意报道政府政策,又注意反映百姓心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社会公共信息平台。
(作者单位:衢州广播电视总台)
参考资料:
1.彭焕萍,白贵:《民生新闻向何处去》,《中华新闻报》,2008/03/21。
2.吴汉坤:《做高品位的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