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设补白练笔 习出无限精彩

2009-04-29 04:37娄冬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天狗凡卡文本

娄冬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常谈常新的作文教学话题,更是需要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我们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巧妙利用文本“空白”,挖掘训练“泉眼”,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补白小练笔,把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就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放飞写作的灵性,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一、续唱结尾之处,升华情感体验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特意不写结局,留下一段艺术空白,正如林纾所言:“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笔,读之雅有余味。”而这“似断非断”、“似了非了”处,也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将课文引向深处、引向课外延展的最佳处。

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结尾,及时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篇目可以在结尾处再唱续曲,再写续篇。比如《去年的树》一文,文字朴实、流畅,故事性强,如果注重分析,必将破坏文章的美,淡化情感。因此,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笔者就抓住最感人的细节,即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在鸟儿凝视灯火、苦苦寻找树的影子、继而为树唱歌的细节描写中,体验鸟儿的心情,在忧伤的音乐声中写一写:此时此刻,鸟儿会唱些什么?假如鸟儿不唱去年许诺的歌,会唱什么歌?在学生的笔触中:鸟儿有唱呼吁人类保护环境、不要滥伐的歌;有唱赞颂友情的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再如课文《凡卡》结尾写道:“凡卡寄完信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梦见爷爷正在火坑上读自己的来信,可爱的泥鳅在火炉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文章在凡卡满怀希望的梦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时,教者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就此引导学生去自然延伸:凡卡寄信后会怎样做?凡卡的遭遇令人同情,凡卡的信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的。那么,这封承载着凡卡全部希望的信,能否帮助凡卡脱离苦海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为凡卡寄信之后设计不同的结局。

在研读课文时,学生被凡卡悲惨的命运所震撼,此时的练笔则给了他们倾泻情感的时机,很快地,积蓄在学生心中那强烈的感情迸发了出来。于是,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创作空间自由驰骋:

练笔例文:……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凡卡望穿秋水,盼星星盼月亮,也没把爷爷盼来……就在凡卡对生活彻底失去指望时,一个人给他带来了光明——爷爷来接他了!原来爷爷虽然没有收到凡卡的信,但是在守夜时发现并及时叫人抓住了一个强盗。日发略维夫老爷得知后,给了爷爷一笔钱。爷爷十分想念孙子,就接凡卡来了。祖孙俩相聚,分外激动,凡卡扑到爷爷怀中哭了……他俩回到安谧的乡下,继续过着属于他们的快乐祥和的生活……

这真切细致的描述、震撼人心的话语,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凡卡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一续曲,正是基于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整个创作过程,学生不再觉得是在练习写作的基本能力,而是在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不难看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二、揣摩含蓄之笔,诠释文本内涵

我国古代诗人写作时很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之说。这种“贵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文本的意义空白。

许多课文都有文笔含蓄之妙的写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利用含蓄空白,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咀嚼语言文字的精理妙义,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把对课文的感悟、理解构思为精妙的语言,来填补“空白”,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和构建。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笔者抓住“一只画眉鸟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让学生进行研读:“画眉鸟在唱怎样的歌,歌词是什么?”当学生从研读中悟出小鸟因为树而可爱,树因为小鸟而充满生机时,那一首首清新灵动的歌词即刻在学生心头涌动。

学生的笔尖流淌出这样的歌词——

“情动而辞发”,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也为课堂留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三、细化略写之处,丰富景致画面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中有些内容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篇幅的限制,作者进行了略写。这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让学生想、说、议、写,不但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一次拓展,还能使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扩展生发,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如《黄山奇石》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黄山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这三种奇石作者就是采用略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前两个自然段的并列写法,展开想象,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体会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如“天狗望月”与“仙女弹琴”,有学生这样描述:“天狗望月”可有趣了!在一座突兀的山峰上,有一块怪石,宛如一只从天而降的天狗。每当夜幕降临,这只天狗便会抬起两条前腿,仰着头遥望着月亮,仿佛是在向天上的主人诉说凡间的乐事。“仙女弹琴”也很有意思!一位婀娜多姿的美貌仙女端坐在石凳上,用那纤纤玉手在古琴弦上弹拨,那优雅的动作如行云流水,那悠扬委婉的琴声如天籁之音在天上人间萦绕。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的略写空白点生发细化,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充分地利用了课程资源,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之目的。

四、品味标点之意,感悟深长意境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也表示引文中省略的部分或话语中没有说完全的部分。如果说许多文章的空白处没有明显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儿有话,让我们觉得很难把握,那么省略处就以省略号为标志明确向读者昭告:这里有话,只是未讲。面对这种补白的空隙,教师要及时利用,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拓展,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如《春天的雨点》一文:“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倚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此处省略号表示达丽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语意未尽。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教师先创设情境:你就是达丽玛。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课,放学后老师为你补课。补完课,天色已晚,老师不放心就护送你回家。天下着毛毛细雨,老师解开衣襟把你搂在怀里,虽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却感到—阵阵温暖。到了家,老师浑身湿透了。你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望着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你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呢? 这样引导学生去贴进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学生内心世界的表达就水到渠成、酣畅淋漓:“豆大的雨点渗透了整片草原,也渗透了达丽玛的心。达丽玛想到老师不但利用休息时间帮她补课还冒雨送她回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朝着生机勃勃的大草原,朝着老师远去的高大背影高声呼喊:“老师——妈妈!您就是我的太阳!”也有的这样写道:“……达丽玛从心底里深深地感激老师:老师,您是慈母,把满腔的爱无私奉献给我们;老师,您是园丁,用心血与智慧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老师,您似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学生通过练笔,对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充分释放了学习潜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抓住概括性词语进行咬文嚼字式的拓展”和“把握文本插图进行由‘画变成‘话的想象生发”等多种补白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滑动的笔尖中获得勃发的创作激情。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留心开掘,从阅读课中我们就能获得无尽的补白练笔点。当然,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总之,补白练笔只要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恰当其时,就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学生的写作精神生命就会不断得到新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驻留无限的精彩。■

猜你喜欢
天狗凡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凡卡》续写
天狗食月等
天狗吃地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天狗望月
可爱的折耳猫
克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