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诠释

2009-04-29 08:53黄维柳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制度管理以人为本

王 珂 黄维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具有科学的内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要善于把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引领各项具体实践工作的根本导向。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制度管理 根本导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当前,全面、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并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具有科学的内涵

首先,以人为本是对历史上人本观的新超越。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定程度上重视民众的作用和利益,对于缓和矛盾,减轻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宣扬民本的思想,只是一种麻痹民众进而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的手段,把民众视为工具,并非真正重视民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而我党强调的“以人为本”,一方面包含和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积极方面,更重要的是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新超越。以人为本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它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在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西方的人本主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他们这些思想大多建立在唯心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虽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人本主义思想把人抽象化,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和性别,彼此亲爱,指望由此来消除人间的一切差别和不平等,实现人本主义的宗旨。这种抹杀人的社会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本质,显然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只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提升了人在唯物史观的地位,以人为本的人就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具体的人,是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主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总之,以人为本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历史的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其科学内涵决定了以人为本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包含以下具体内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水平。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环境。

以人为本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可以看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一种基本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倡导和践行人民群众历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利益观,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等,无不表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再者,从“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到“群众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的行为标准的提出,都反映了邓小平对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高度重视,人民在这位伟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21世纪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方针定了下来,同样也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丰富思想;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以人为本,是十六大后新一代领导集体实施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清晰地凸现出以人为本的执政观。

从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到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执政观的提出,都充分说明了以人为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又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现状来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其中的很多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建设方面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

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目标以看出,以人为本始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全面小康社会整体框架的灵魂所在。无论是经济目标、政治目标,还是文化目标、社会目标都围绕一个最核心的内容,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以人为本的管理和制度管理必须进行有机结合

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管理中就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即尊重人、服务人、依靠人、发展人。制度管理就是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依靠组织职权进行的程式化管理,其特征是对人的约束是刚性而严格的。在当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管理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非意味者用人本管理取消制度管理。相反,在坚持人本管理方向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在构建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强力保证作用,保证了人本管理的顺利进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 “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事实上,要真正完善人本管理,必须具备一些社会基本条件,如社会有较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被管理者的素质较高,能承担责任,能进行自我管理等。

因此,必须把握二者的关系,使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机结合,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刚柔相济,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才能真正得以提升。首先,制度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人本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环境和渠道。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方向,在制度管理中关键在于融合人本管理的理念,以培育人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达到内在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所以,制度管理最终依赖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能提高制度管理的效能。

以人为本的理念关键在于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要求,也是一种崭新的执政理念,最关键的还在于贯彻落实,把人本理念作为引领各项具体实践工作的根本导向。笔者认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下,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必须一切为了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为此,要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要始终把提升人的全面素质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始终把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在自己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措施及其各个具体环节中去,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必须一切依靠人,一切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不断被激发,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一方面要为老百姓多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要多种形式地拓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如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快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进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正实现民主行政,阳光行政,责任行政等。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在现代公共行政中,法治和民主一样,对于人民来说有着根本性的价值。没有法治的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将得不到保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尊重法律。同时还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于违法行政或其它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尊重人权,真正确立人权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必须注重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做到效率和公平并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当前,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是影响我国社会协调和公平的几个突出问题。所以,更应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落后地区的需要和发展。为此,要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弱势群体和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国清.以人为本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6(3)

2.黄德良.人本行政管理[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

猜你喜欢
制度管理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